(一)冬夜,中心灯火与沉重账本
标题:暖灯下的冰封困境
冬夜的寒气贼精,顺着门缝儿“嗖”地钻进来,直往人骨头缝里扎。“社区银龄创享中心”玻璃门里头倒是暖烘烘的,可杨帆心里头那块冰疙瘩,暖气片再热乎也化不开。五十二岁的人了,鬓角新冒出的那几根白头发,在顶灯底下明晃晃地刺眼。办公室里就她一个,桌上摊开的玩意儿看着就让人心头发沉——哪是老人笑得像朵花儿似的照片啊?是几张能把人冻住的财务报表,还有那厚得像砖头的项目计划书。她手指头划过纸面,感觉那些赤字数字都在“滋滋”地叫唤,吵得她脑仁疼。
“政府那点钱,买瓶好点儿的酱油都不够!”她心里头嘀咕,手指头无意识地敲着桌面,“笃笃笃”的声音在夜里听着特别空。护工工资、这楼里里外外修修补补、水电煤哗哗流走的钱,还有那些个一天比一天离不开人的老爷子老太太……专业人手和设备?缺口大得能吞人!再看看那些精神头儿倍儿足的老伙计们,人家现在可不满足于搓个麻将了。书画班、智能手机课,连社区里的事儿都想掺和一脚——人家要学东西,要找人唠嗑儿,要觉得自己还有用!“养老这艘船,载着沉甸甸的岁月,偏偏搁浅在钱荒的泥滩上,动弹不得。”
窗外头,江畔市的灯火跟不要钱似的亮着,一片繁华。窗里头,杨帆觉得自个儿像个孤岛。她可是这片的“造梦人”啊!当初那点子心血,这会儿在现实的冷风里,地基好像都松了。活动室那边隐约飘过来几声笑,是几个还没回家的老人在唠嗑。这灯,这热乎气儿,还能撑多久?当守护梦想的灯油见了底,谁还能给这暮年的港湾,添上一把不灭的柴火?
(二)活力长者的叹息与未被点燃的星光
标题:未被点亮的银发智慧
大清早,棋牌室的茶香混着点儿老烟叶味儿。退休的李工“啪”地一声落下一颗棋子,嗓门儿挺亮:“老张头,你这棋路见长啊!”话锋一转,却像泄了气的皮球,“可这日子过得,咋越来越没滋味儿?成天介喝茶、下棋、晒太阳,骨头架子都要闲得嘎嘣响喽!”
对面的张老师,以前重点高中的“王牌”,捏着棋子没往下放,重重叹了口气:“谁说不是?咱这脑袋瓜子,教了一辈子书,里头的东西可没馊!老琢磨着还能干点啥,教教孩子,或者给咱这社区出出主意也行啊?可你瞅瞅……”他眼神扫过活动室另一边,几个做手工的、安***着的老人,“咱这些还能动弹的,浑身劲儿没处使。那边需要照顾的老伙计,又缺人缺得直挠头。”空气里飘着股说不出的焦躁——是浑身力气憋着没处撒的烦闷,是满肚子经验没人稀罕的憋屈。“顶深的寂寞,不是一个人待着,是你满身的本事在岁月里头蒙了灰,连个问价的人都没有。”
杨帆就靠在门框上听着呢,这些话像小锤子,“梆梆梆”地凿她心坎儿。这些银发老头老太太,他们自个儿就是一座座金矿啊!他们的时间、那几十年攒下的机灵劲儿、过日子的经验,难不成就该在这暖洋洋的养老中心里头,悄没声儿地耗光?当银发智慧在闲适里落了灰,谁肯弯下腰,给这些经验老道的灵魂擦亮火柴,重新点上那簇照亮别人的火苗?
(三)失能照护者的颤抖与无声呼救
标题:疲惫双肩上的千钧重担
照护区那味儿,消毒水混着烂糊糊的饭菜味儿,闻着就发涩。小陈护工脑门上一层细汗,正小心翼翼地给半边身子动不了的王奶奶喂饭。老太太咽得慢,每一勺子都得屏着呼吸喂,像捧着个薄胎瓷碗。旁边床上,赵爷爷那手抖得跟风里的叶子似的,水杯在嘴边直晃悠,“啪嗒”,水洒了一胸口,连带着蓝白条的病号服湿了一大片。他眼神儿浑浊,里头全是难堪和无助。小陈刚给王奶奶擦完嘴,立马转身去收拾赵爷爷这边,动作快得带风。
家属休息区那块儿,赵爷爷的闺女刘阿姨,眼底下那两团青黑跟被人揍了似的。她呆呆地瞅着窗外灰蒙蒙的天,眼神儿都是散的。“昨儿夜里……老爷子又闹腾了,”她声音哑得拉锯,跟旁边同样一脸菜色的家属李姐叨咕,“……从床上往下出溜,亏得有护栏挡着……我扶他,差点把自个儿的老腰闪折喽……”话没说完,嗓子眼儿里像堵了棉花,呜咽起来,“我真怕……真怕哪天我也趴窝了,这个家可咋整啊……”眼泪珠子“吧嗒”掉在手背上。
“照护者的崩溃,没声没响的,就像一根弦绷到快断了,那‘嘎嘣’一声响,只有自个儿心里头听得真真儿的,又疼又绝望。”杨帆默默地递过去一杯温水。刘阿姨抖着手接过去,那双手啊,青筋都暴着,攥着杯子像攥着最后一根稻草。失能老人离不了人,可他们身后这些撑着家的亲人,那根弦也快绷到极限了。当守护者的脊梁被压得咯吱作响,谁能伸手,给这些闷声扛着大山的人,撑起一小片喘口气儿的晴空?
(四)苏青的“乡土课”与跨海而来的橄榄枝
标题:乡土课引来的国际星光
眼瞅着杨帆快被这摊子事儿压趴下了,苏青一个电话打过来,那嗓门儿亮得跟刚出锅的爆米花似的,一下把阴云炸开了缝儿!
“帆姐!成了!真成了!”苏青的声音在电话里直蹦高,背景里还混着机场广播的嗡嗡声,“记得上回来听我‘乡土研学课’那个艾米莉不?诺瓦科技管全球‘做好事’(CSR)的大头头!她对咱这套,特别是社区里老帮老、让银发族发光发热的念想,迷得不行!回去就在他们大老板那儿拍桌子了!”苏青那“乡土课”早不是小打小闹了,专治城里人想“寻根”又惦记“绿色”的心病,成了勾连城乡、传老理儿的金字招牌,动静儿早冲出小城,连外国人都惊动了。
没过几天,一封写得倍儿客气又透着诚意的邮件,“嗖”地一下从地球那头飞进了杨帆邮箱。诺瓦科技——“社区智慧养***生计划”全球试点,找上门来了!附件里那份方案,字里行间都闪着科技的光,可那光里又透着人味儿:专门伺候老人的AI小助手、隔着千山万水也能盯紧你健康的监测系统、用那什么“区块链”记工分的志愿服务时间银行……最要紧那句标了粗:“机器是搭把手的,桥是连人心的,归根结底,得靠人的热乎气儿顶事儿!”
杨帆把那邮件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,手指头冰凉,可心口子那血“呼啦”一下就滚开了。这艘困在泥滩里的破船,好像真瞅见远处灯塔的光了!当国际大轮船真冲你这小码头抛了缆绳,你敢不敢,豁出去拽紧了,让它把你拖出这泥潭?
(五)智慧的温度:AI伴侣与永不疲倦的守护
标题:机器掌心的人性微光
诺瓦科技那帮搞技术的小伙子扛着几个“铁疙瘩”样机进中心那天,活动室的气氛怪怪的。好奇有,期待也有,可仔细瞅瞅,几个角落里的老头老太太,眼神里还藏着点警惕和排斥。工程师们猫着腰,捣鼓着几个圆头圆脑、线条软乎乎的小玩意儿——AI智能陪伴机器人。头一个样机“嘀”一声启动了,声音又清楚又温和,还特意放慢了调子:“您好呀,爷爷/奶奶,今天感觉怎么样?”
一直缩在墙角的吴奶奶,有点老年痴呆,平时不怎么吭声,这会儿眼睛“唰”地亮了。“哎?这声儿……”她歪着头,像听什么稀罕动静,“……咋听着……跟我家妞妞小时候似的?”声音里带着点小孩子发现糖的惊喜。
工程师小王反应贼快,手指头在平板上一划拉,机器人的声音立马变成了脆生生的娃娃音:“奶奶,我是妞妞呀,陪您说说话好不好?”
吴奶奶“噗嗤”乐了,伸出那满是褶子的手,轻轻地、带着点试探地,摸了摸机器人光滑的圆脑袋壳儿。
另一边,工程师小李正给爱下棋的张爷爷手腕上套一个轻飘飘的健康手环。“大爷,您就戴着它,该溜达溜达,该‘将军’去‘将军’!它呀,是您的小保镖!心跳快了慢了,血压高了低了,它门儿清!立马就告诉医生和我们!”
张爷爷稀罕地瞅着手腕:“这小玩意儿,还没我家那老闹钟大,真有这么神?”
神不神,几天后一个后半夜就见真章了。中心警报“嗡嗡”地低叫起来。值班的小伙子冲到大屏幕前一瞅——赵爷爷房里那生命体征监测垫子显示,异常!长时间没活动了!护工小陈拔腿就往房间冲。一看,老爷子***性低血压晕在床边上了!亏得发现快,一顿忙活,总算缓过来了。
家属群里立马炸了锅,满屏都是“谢谢”、“万幸”、“多亏了这高科技玩意儿”!“顶尖的科技,它的终极温度就藏在最脆弱时刻的尊严里——那无声的警报,是冰冷的机器给鲜活生命最深的鞠躬。”铁疙瘩,也开始有了热乎的心跳。当算法织成一张安心的网,你愿不愿意相信,那些0和1的代码里,也能捂出一颗滚烫的心?
(六)银发顾问团:岁月沉淀的黄金数据
标题:皱纹深处的新经济矿脉
中心最亮堂的多功能厅,今天像赶大集。长条桌上没摆麻将扑克,也没放瓜子点心,全是诺瓦科技搬来的新鲜玩意儿:带放大镜和救命按钮的智能药盒、拿着不抖好使唤的智能勺子叉子、字大得像灯泡儿的视频通话平板……围着桌子坐的,正是李工、张老师领头的十几个精神头倍儿足的老头老太太组成的“银发顾问团”。这会儿,他们可不是来享受服务的,一个个眼神儿跟探照灯似的,嘴皮子贼溜,成了正儿八经的“产品体验官”!
李工一把抄起那个智能药盒,手指头在按键上“啪啪”使劲按了两下,又把老花镜往鼻梁上推了推,凑近了看屏幕:“不成!这字儿还是太小!就我们这老花眼,得再放大一号!还有这按键,得鼓出来点儿,摸着得有感觉,知道按没按着!”唾沫星子差点喷工程师脸上。
张老师那边正摆弄视频通话平板:“花里胡哨!图标整那么多干啥?少整点儿!字要大!颜色得岔开,得显眼!最好一打开,就蹦出几个最想见的人头,手指头一点就能说话!”他手指头在屏幕上“邦邦”敲着,恨不能戳出个洞来。
旁边的周阿姨拿起防抖勺子,手故意抖得跟筛糠似的试了试:“哎呦,这劲儿不行!我这手一抖起来,它得比我更稳才行!再加点分量!太轻了压不住!”
工程师们埋着头,“唰唰唰”地记,脸上那表情,跟捡了金元宝似的。这些从骨头缝里熬出来的体验,实验室里再牛的电脑也算不出来!顾问团的老宝贝们越说越来劲儿,脸上那光,是好久没见过的亮堂。他们的意见被当圣旨,他们的经验成了香饽饽。“当岁月磨出来的智慧成了抢手货,你脸上那一道道褶子,就是点石成金的通关密码!”杨帆看着这热乎场面,心口那块冰“咔嚓咔嚓”裂得快。原来解决中心这“贫血”毛病的神药,一直就在这些老伙计们自个儿手里攥着呢!当银发智慧成了商家眼里的蓝海,你低头照镜子时,瞅见没?那额头上的年轮,正一圈圈闪着金子的光!
(七)数字辅导员:指尖传递的星河接力
标题:当银发指尖点亮银发屏幕
诺瓦科技捐了一批平板,这可不是普通平板,是让“银发顾问团”拿着放大镜挑过刺儿、改得连八十岁老太太都能玩转的“特制版”!字大得像馒头,界面干净得像刚擦过的玻璃,图标醒目得像红灯。可就算这样,对那些***十岁、连手机都没摸过的老爷子老太太来说,这块能亮的“玻璃板”,还是跟天书似的,看着就发怵。
这时候,“银发顾问团”的老宝贝们,顺理成章地又多了个响当当的名号——“数字辅导员”!
活动室靠窗那角,李工正半蹲在八十七岁陈阿婆的轮椅边上,老花镜都滑到鼻尖了。“阿婆,甭慌!您看,”他声音放得又轻又慢,像哄小孩儿,“想跟您家大孙子唠嗑儿了是吧?就点这个!瞧见没?又大又红的圆圈圈,上头还画着个小电话呢!”他那双粗糙、指关节有点肿大的手,轻轻盖在陈阿婆同样布满皱纹、微微哆嗦的手背上,带着她,一点一点,稳稳当当地挪向那个大红图标。
屏幕亮了,“嘟——嘟——”的声音响起来。孙子那张年轻带笑的脸“噌”地一下蹦出来,扯着嗓子喊:“阿婆!”
陈阿婆吓得往后一缩,眼睛瞪得溜圆,浑浊的眼珠子愣是给点亮了,爆发出一种纯粹的、孩子似的惊喜光。眼泪“唰”地就下来了,嘴角却咧得老高。“哎!哎!是小宝!小宝啊!”她激动地冲着屏幕喊,手指头下意识地想摸摸孙子的脸,却只碰到冰凉凉的玻璃。
旁边一直看着的张老师和李工,俩老头儿相视一笑,那笑容里有得意,更有一种暖烘烘的东西在传递——像递过去一根点着的火柴。“最戳心的科技启蒙,不是手指头在屏幕上划拉,是两双爬满褶子的手,在数字这堵高墙下头,紧紧握在一起,传过去一股子跨过时代的暖流。”这一刻,那冷冰冰的平板,成了血脉亲情淌着的河床。当你教会另一个白发苍苍的人连上世界,是不是也在连上自个儿心里头,那份盼着被人需要的暖意?
(八)喘息服务:时间银行里的生命馈赠
标题:喘息时刻,时间是最珍贵的礼物
中心里头,一个叫“时间银行”的新鲜玩意儿悄悄上线了,用的是那什么“区块链”技术,听着玄乎,其实就是个记工分的大账本。这可是共生计划里最有“人味儿”的一环了。刘阿姨坐在中心的小办公室里,有点紧张,又有点盼头地盯着工作人员小吴操作电脑。屏幕上清清楚楚地跳出来她的“存款”:150个“时间币”。
“刘姐,您瞅瞅,想兑点啥‘喘息服务’?”小吴扭头问她,声音挺温和。
刘阿姨舔了舔有点干的嘴唇,声音带着点急:“我……我想兑一次!一次24小时!要专业的!就在这儿看着我爸!”她像是怕人反悔似的,又赶紧补了一句,“就这个周末!行不?我就想……就想回家一趟,痛痛快快洗个热水澡,踏踏实实睡一宿……就一宿!成吗?”那眼神,简直像在求人。
“叮”一声轻响,兑换成功的绿条条蹦了出来。刘阿姨肩膀猛地一垮,像卸下了几百斤的担子,长长地、长长地吁出一口气,眼圈“唰”地就红了,嘴里喃喃着:“太好了……太好了……”
周末,穿着干净制服的护工大姐准时进了赵爷爷的单间。刘阿姨一步三回头地走出中心大门,脚步越走越快,最后几乎是小跑着回了自己那个冷冷清清、却让她想得心发慌的小家。她真的拧开了热水龙头,水汽“呼”地蒸腾起来,把她整个人裹住。紧绷了不知道多久的神经,像泡开的茶叶,一点点舒展开。她把自己摔进软和的被窝里,几乎是一挨着枕头,就掉进了又黑又沉的睡梦里,连个梦渣儿都没有。窗户外头,月光像水似的淌进来,照着她那张终于安稳下来的、带着深深倦意的脸。“给看护的人一个放空的夜晚,不是啥享福,是让那份沉甸甸的爱,能续上命,喘口气儿。”时间银行里存的不是干巴巴的数字,是人心换人心的那点热乎气儿,是让累趴下的灵魂能靠岸歇歇脚的避风港。当你替别人守着漫漫长夜,是不是也悄悄给自个儿存下了一个,能安心合眼的明天?
(九)共生体:当社区星光连成璀璨星图
标题:一张由无数微光织成的共生之网
杨帆站在中心新弄的指挥大屏幕前头。那屏幕可不一样了,花花绿绿的,像个会喘气儿的大蜘蛛网——“江畔社区智慧养***生体”!一个个小光点亮闪闪的,还连着线:
最中间那个大光点,是咱“创享中心”自个儿;
代表诺瓦科技那个光点,亮着“技术撑腰”;
“银发顾问团”和“数字辅导员”汇成一个大光点,标着“银发值钱”;
时间银行那边闪着“喘口气儿”;
还有一圈儿小光点,像星星似的绕着、连着:
秦岚的“社区文化驿站”亮了!书画、唱戏、读书会的消息,“咻”地一下就能蹦到中心老人的平板首页上;
顾宁的“手作疗愈工坊”闪了!她那教人做手工、静下心来的视频,成了健脑的热门课,线下的手工班也向中心的老宝贝们敞开了大门;
林薇的健康课稳稳亮着!她录的那些教人怎么吃、怎么动的课,在健康区成了必修;
连刘芸那个社区小超市都连上了网!接进了中心的系统,手指头一点,新鲜菜、油盐酱醋半小时就能送到家门口,专门给伺候老人的家庭打折;
最想不到的是沈月那个帮小老板搞数字化的摊子也接进来了!给社区里想靠着“时间银行”那点手艺挣点零花钱的老人,免费支招!
资源像活水一样,在这张敞开着、共生着的大网上流来淌去,精准地滴到最渴的地方。“真正的社区力量,从来不是自个儿当孤岛。是数不清的小光点儿自个儿愿意伸出手,你连着我,我连着你,最后把那些被忘在旮旯里的地方,都照亮堂了。”杨帆看着这张扑腾着生命力的大网,心口热乎乎的,像揣了个小暖炉。她再也不是一个人死扛了。当孤零零的小岛终于连成了片,你愿不愿意也伸把手,让自己成为这张大暖网里,缺一不可的小光点?
(十)江畔星火:一座城的温暖嬗变
标题:从一家灯火到万家星河
初冬的傍晚,小雨丝儿凉飕飕的。杨帆撑着伞从中心出来,没急着回家,慢悠悠地在熟悉的社区路上溜达。雨丝儿在路灯的黄光里斜斜地飘,空气里有股子湿泥巴味儿,还混着不知谁家飘出来的饭菜香。
她走过刘芸的小店,亮堂堂的橱窗里,电子屏滚着一行红字:“社区共生计划合作店,银龄长辈专享9折!”店里头,刘芸手脚麻利地打包着几袋子青菜,递给一个穿着中心红马甲的年轻志愿者。小伙子胸前的平板亮着,上头显示着配送信息——那是给几位腿脚不利索老人的晚饭菜。
往前没几步,秦岚那书店改的“社区文化驿站”灯火通明,大玻璃窗跟画框似的。里头,一场小型的“银发读书会”正热闹着,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围坐着,侃侃而谈,窗外头还有人停下脚,支着耳朵听。
再往前溜达,社区小广场上,一群阿姨正跳广场舞。领舞的那位,嘿,眼熟!不是咱中心“银发顾问团”的活宝周阿姨嘛!她对着架在旁边的手机屏幕,一招一式教得可认真了,屏幕上弹幕“嗖嗖”飞过,敢情是在搞线上直播教学呢!
细雨里头的小城,好像被一张看不见的、热乎乎的网给罩住了。那些以前没人注意的角落,那些累得抬不起头的身影,这会儿都在这张共生的大网里,找着了自个儿的窝,发着自个儿那份独特的光。“一座城的温度,不看你霓虹灯有多晃眼。是看犄角旮旯里,有没有人把那份老去的尊严,轻轻地、妥妥地安放好;看那些微弱的光,有没有被温柔地捧起来,让它亮着。”杨帆停下脚,仰头看着雨蒙蒙的天。她心里头透亮,这不再是中心一家灯火在死撑。这是数不清的生命小星光,你映着我,我照着你,织成了一张亮堂堂的星图。当你成了别人黑夜里的一点光,走着走着,是不是也把自个儿前头那截儿路,给照亮了?
(十一)岁月星轨:她们在各自坐标闪耀
标题:在各自轨道运行,却照亮同一片夜空
镜头像只安静的鸟儿,掠过2025年底的江畔市,飞过一片暖融融的星河:
东南亚某个小岛:海水蓝得晃眼,沙子白得刺目。林薇待在一个挺简单但收拾得倍儿干净的小民宿里,头顶的风扇“吱呀呀”转着。她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,一口英语流利又稳当,正给屏幕那头一个外国小老板做轻咨询。语速不紧不慢,眼神儿专注。以前眉宇间那点焦虑,被一种沉甸甸的平静盖住了。窗户外头,海浪声一阵阵传进来。欠的债?还沉甸甸压着呢。路?且长着呢。可她眼睛里,有了定盘的星。
王秀兰的“社区数码助老”小门脸:如今门头上挂了个锃亮的铜牌子,是街道办给钉上的,成了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正经地儿。几个年轻社工围着她,正耐着性子教几位老大爷用新版的政务APP。王奶奶那套“土味教学法”还是那么接地气,可惠及的,是整条街的老街坊。
沈月的工作室:墙上挂满了锦旗,红的黄的,都是些小公司小老板送来的。她还穿着那身半新不旧的职业装,对着满屏幕密密麻麻的报表和线路图,声音不高不低地给对面一个脑门冒汗的小老板讲着。那声音,像定海神针,让那些在数字化浪头里打转儿的小船,总算找着了北。
孙梅当保洁的写字楼:玻璃幕墙亮得能照人。她穿着那身熟悉的蓝色保洁服,正一丝不苟地擦着玻璃。下班铃“叮铃铃”一响,她手脚麻利地换好衣服,掏出手机点开个家政小程序,“啪”地接了个单子——明天中午,一户人家要办家宴!食材要求、地址写得明明白白。她掂量着自个儿的力气接活儿,步子迈得稳稳当当。
敞亮的职业院校教室:投影仪上打着大字:“人机协作时代,咱得会点啥?”讲台上,陈芳一身利索的套装,神采飞扬,正掰开了揉碎了讲,把自己从纺织女工干到管智能工厂的沟沟坎坎都当例子。底下一帮年轻学生,听得眼都不眨。她这门“人机协作”的课,都开到第三期了!
秦岚的书店:现在可是城里的文化新地标!老味道混着新潮劲儿,高高的书架顶到天花板,空气里飘着咖啡香。一场关于本地老手艺的小展览正布置着,秦岚亲自调着射灯的角度,灯光打在她侧脸上,安安静静的,透着股满足劲儿。
赵静家的书房:好几个屏幕一块儿亮着,她的“网上副业”早就枝繁叶茂了。她手指头在键盘上翻飞,回咨询、安排团队,偶尔瞥一眼旁边安安静静写作业的儿子,嘴角就悄悄弯起来。
顾宁那乱中有序的工作室:地上堆着半成品,一件融合了老扎染和现代简洁风的大挂毯快收尾了,颜色冲撞又和谐。手机屏幕时不时亮一下,是国外画廊发来的订单确认,还有催着问进度的。她这名字,在小圈子里就是块金字招牌。
苏青的乡村研学基地:田埂上,一群城里娃叽叽喳喳地认着庄稼。她那套“乡土课”教案,被印得贼精美,成了行业里的样板,就摆在接待室最显眼的地方。她戴着顶旧草帽,站在地头,笑容像脚下的黑土地一样厚实。
夜幕下的“社区银龄创享中心”:灯火通明,活像江边最暖和的灯塔。活动室里,有老人在“辅导员”帮助下跟千里外的亲人视频,笑声一阵高过一阵;健康区,监测仪的小灯稳稳地闪着绿光;休息区,几个刚下班的年轻志愿者正用攒的“时间币”换食堂热乎的晚饭;会议室里,“银发顾问团”还在热火朝天地吵吵着下一批新产品咋改进……老的少的,不同路的人,在这儿碰了头,星光流转。“真正的破局,不是冲到了哪个终点站。是在时代这大浪头里,给自个儿摸出一条道儿,就算七拐八绕,最后也能在夜空里,划出一道独属于你的光痕。”当数不清的小光点在各自的路上稳稳走着,我们是不是终将汇聚成一片,连岁月都抹不掉的星河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