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银屑如雪,心锁难开章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铁柱的病像一阵骤雨,来得急,去得也快。

在爷爷林济苍后续几剂清热透邪、养阴安神汤药的调理下,小家伙很快又恢复了活蹦乱跳,成了“济世堂”的常客,每次来都好奇地东张西望,偶尔还会奶声奶气地指着药柜问:“林爷爷,那个黑黑的是什么呀?”

王大娘更是逢人便夸林老神医,那份发自肺腑的感激,让冷清的“济世堂”多了几分暖意。

林小宇心中的震动并未平息,反而像投入湖面的石子,涟漪一圈圈扩大。

他开始主动观察爷爷的日常:清晨在药圃里侍弄那些生机勃勃的草药,午后在堂屋里安静地翻阅那些纸张泛黄、散发着陈旧墨香的线装医书,黄昏时分,则坐在门槛上,望着天边的晚霞,沉默得像一尊古老的石像。

爷爷的话依旧不多,但对小宇偶尔提出的关于药材、诊法的问题,却会耐心解答,引经据典,深入浅出。

小宇发现,那些拗口难懂的药名和术语,在爷爷口中仿佛有了生命,与天地西时、人体气血紧密相连。

然而,小镇的平静很快被另一种更顽固、更令人心焦的“顽疾”打破。

这天午后,阳光正好。

小宇在后院帮爷爷翻晒新采的艾叶,浓郁的艾草香气在阳光下蒸腾。

前堂传来一阵犹豫的脚步声,伴随着一声刻意压低却难掩局促的干咳。

小宇探出头,看到一个身材微胖、穿着干净但明显陈旧衬衫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,是镇上开小饭馆的李叔。

李叔在镇上人缘不错,做的红烧肉是一绝。

但此刻,他脸上惯常的笑容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窘迫和焦虑。

他不停地搓着手,眼神躲闪,目光落在自己刻意用长袖衬衫遮盖的手臂上。

更让小宇注意到的是,即使在初夏微热的天气里,李叔依旧穿着长裤,裤脚紧紧扎在袜子里。

“林…林老,您在啊。”

李叔的声音有些沙哑。

“李老板,坐。”

爷爷放下手中的书,目光平静地落在李叔身上,那目光似乎能穿透衣物,看到他极力隐藏的痛苦。

李叔局促地坐下,眼神飘忽,不敢看爷爷,更不敢看一旁好奇的小宇。

挣扎了好一会儿,他才像是下定了极大的决心,声音带着颤抖,慢慢卷起了自己的袖子。

“嘶……”小宇下意识地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
映入眼帘的景象触目惊心:李叔的手臂上,大片大片暗红色的斑块,像被灼烧过的地图,边界清晰。

斑块上覆盖着层层叠叠、厚厚的银白色鳞屑,仿佛皮肤表面落了一层干燥的、不化的雪。

一些地方因为搔抓,鳞屑被剥落,露出下面鲜红甚至有点状出血的皮肤基底。

斑块周围,皮肤干燥粗糙,布满了抓痕和血痂。

李叔的头皮边缘,也能看到同样的红斑和厚厚的鳞屑,几缕头发黏连在一起。

他痛苦地闭了闭眼:“林老…您看…这…这东西折磨我快十年了!

夏天不敢穿短袖,头皮痒得钻心,晚上根本睡不着!

一抓就掉‘雪’,还出血…”他的声音带着哽咽,“镇医院、市里大医院都去了,说是‘牛皮癣’,学名叫银屑病。

药膏抹了不知道多少管,激素的,抹上就好点,一停就疯长,还更厉害!

现在医生建议打什么生物针,一针好几千,还得月月打,我这小饭馆…哪里负担得起啊…”他颓然地低下头,双手***头发里,用力抓着,几片带着血丝的银白色鳞屑簌簌落下。

小宇看着那些飘落的“雪”,再看看李叔痛苦绝望的神情,心头堵得难受。

他第一次如此首观地感受到,一种皮肤病,竟能将一个原本开朗的人折磨得如此自卑和绝望。

爷爷林济苍的神色凝重起来。

他没有丝毫嫌弃或惊讶,只是温和地说:“把手伸出来,我看看。”

李叔迟疑了一下,伸出了布满红斑鳞屑的手臂。

爷爷仔细地观察着那些皮损,用指腹轻轻触摸鳞屑的厚度、基底的红肿程度,感受着皮温(微热,非灼热)。

他示意李叔张开嘴,查看舌象(舌质暗红,舌边有齿痕,舌苔薄黄微腻)。

接着,三根手指搭上了李叔的腕脉(脉象弦滑)。

“李老板,”爷爷收回手,声音沉稳,“平日可是性情急躁,喜食辛辣油腻之物?

夜间常感瘙痒难耐,遇热或情绪波动时加重?”

李叔猛地抬头,眼中满是惊愕:“对对对!

林老您神了!

我这人就是脾气急,开饭馆嘛,口味重,就爱吃香的喝辣的。

这痒…真是要命!

尤其晚上,越抓越痒,越痒越想抓,整宿整宿没法睡,第二天一点精神都没有,生意都受影响!”

爷爷点点头:“此病西医谓之银屑病,中医称为‘白疕’、‘松皮癣’。

观你皮损,红斑基底,覆厚层银白鳞屑,刮之有‘筛状出血点’(点状出血),舌暗红苔黄腻,脉弦滑。

且性情急躁,嗜食肥甘厚味。

此非单纯皮肤之疾,乃是**血分郁热,兼有湿热蕴肤**之象。

热毒郁积于血分,发于肌肤;湿热内蕴,阻滞气机,肌肤失养,故生鳞屑。

西药膏外治,如同扬汤止沸,压制表面炎症,未能清除内里热毒湿浊,故停药即复发,甚至更重。”

李叔听得似懂非懂,但“内里热毒”、“湿热”这些词却让他感觉抓住了救命稻草:“林老,那…那您有办法吗?

我这…还有救吗?”

“病来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。”

爷爷的语气带着安抚的力量,“此病缠绵,根深蒂固,需内清血热,外化湿浊,非一日之功。

你需有恒心,更要戒急躁,调饮食。”

李叔连连点头:“只要能好,让我戒啥都行!

林老,我听您的!”

“好。”

爷爷起身走向药柜,开始抓药。

小宇连忙跟上,这次他不再是被动旁观,而是主动拿起桑皮纸,准备记录和学习。

“内服方:凉血五花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。”

爷爷的声音清晰有力:“生槐花15g。”

他拉开一个抽屉,里面是尚未完全开放的槐花花蕾,黄绿色,散发着淡淡的清香。

爷爷说:“槐花,尤以花蕾为佳,性凉,味苦微寒,入肝、大肠经,善清肝火,凉血止血。

后院那棵老槐树的花,清肝凉血之力尤甚。”

“凌霄花10g。”

一种橙红色、形似小喇叭的干燥花朵。

“凌霄花,性寒,味辛酸,入肝、心包经,破血祛瘀,凉血祛风。”

“鸡冠花10g。”

紫红色,扁平如鸡冠状的花序。

“鸡冠花,性凉,味甘涩,入肝、大肠经,收敛止血,清热利湿。”

“野菊花15g。”

不同于观赏菊,花朵小而密集,色泽金黄,气味辛凉浓烈。

“野菊花,性微寒,味苦辛,清热解毒之力强于家菊,尤善清肝火,解疮毒。”

“红花6g。”

细长的橘红色花丝。

“红花,性温,味辛,入心、肝经,活血通经,祛瘀止痛。

色红入血,此处取其活血之力,助凉血药散瘀通络。”

小宇飞快地在纸上记下药名和克数,闻着这些形态各异、气味不同的花朵,仿佛看到了一幅以花为兵、清血凉营的画卷。

“萆薢15g。”

扁圆柱形的切片,断面淡黄色。

“萆薢,性平,味苦,入肝、胃、膀胱经,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。

分清泌浊,治下焦湿热。”

“土茯苓30g。”

爷爷特意拿起一块,掂了掂,又掰开断面给小宇看:“看,断面呈粉白色,密布红棕色小点,如朱砂,此乃道地‘红土苓’之标志。

性平,味甘淡,入肝、胃经,解毒除湿,通利关节。

量大取其解毒利湿之功,道地者力宏。”

“生薏苡仁30g。”

爷爷抓出一把,又放入铁锅中快速翻炒了几下,米粒微微发黄,散发出焦香。

“薏苡仁,性凉,味甘淡,入脾、胃、肺经,炒制后健脾渗湿之力更佳,兼能清热排脓。”

“白鲜皮15g。”

白色的根皮,有羊膻气。

“白鲜皮,性寒,味苦,入脾、胃、膀胱经,清热解毒,祛风燥湿,为治湿热疮疡、疥癣瘙痒之要药。”

“地肤子15g。”

灰棕色的小果实,扁球形。

“地肤子,性寒,味辛、苦,入肾、膀胱经,清热利湿,祛风止痒,尤善治皮肤湿痒。”

“丹参15g。”

暗红色的根茎,切片。

“丹参,性微寒,味苦,入心、肝经,活血祛瘀,凉血消痈,清心安神。

此处取其凉血活血,安神之功。”

“生甘草6g。”

调和诸药,清热解毒。

药包好,爷爷并未停手。

他走到另一个柜子前,取出几个罐子。

“此病外治亦重要。

我为你配一味 青黛膏。”

“青黛粉10g。”

深蓝色、细腻如尘的粉末。

爷爷小心地倒出,“青黛,性寒,味咸,入肝、肺、胃经,清热解毒,凉血消斑,收湿敛疮。

乃靛蓝之精华,色青入肝,清肝火解血毒。”

“煅石膏粉20g。”

雪白细腻的粉末。

“煅石膏,性大寒,味辛、甘,生肌敛疮,清热收湿。”

“滑石粉10g。”

白色或灰白色粉末,触感滑腻。

“滑石粉,性寒,味甘、淡,利水通淋,清热解暑,外用收湿敛疮。”

“冰片2g。”

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结晶,散发出强烈的、清凉的樟脑气息。

“冰片,又名龙脑,性微寒,味辛、苦,通诸窍,散郁火,消肿止痛,芳香开窍。

需研至极细。”

爷爷用乳钵仔细研磨着冰片,叮叮当当的声响中,浓烈的清凉气息弥漫开来。

最后,“芝麻油适量。”

爷爷用的是自家小磨香油,金黄透亮,香气浓郁醇厚。

他将几种粉末倒入一个小瓷钵中,缓缓加入香油,用一根细小的玉杵(或牛角棒)顺着一个方向耐心地调和,首至形成均匀细腻、色泽深蓝如夜空的糊状药膏。

那股混合着青黛的草木气息、石膏的矿物感、滑石的滑腻、冰片的极致清凉以及香油浓香的复杂味道,让小宇印象深刻。

“内服汤药,一日一剂,水煎两次,早晚分服。

这青黛膏,”爷爷将调好的药膏装进一个干净的小瓷罐里,递给李叔,“每日温水清洁患处后,用干净竹片或手指取少许,薄薄涂抹一层即可,切忌厚敷。

饮食务必清淡,忌食辛辣发物、海鲜牛羊、酒醴厚味。

情志放松,莫要急躁焦虑。”

李叔双手接过药罐和内服药包,仿佛捧着稀世珍宝,眼中又燃起了希望,但依旧带着深深的忐忑:“林老,这…真能管用吗?”

“按法服用涂抹,耐心调养,自有转机。”

爷爷的话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。

李叔千恩万谢地走了。

小宇看着他的背影,那因常年劳作而微驼的脊背,在长袖衬衫的包裹下显得格外沉重。

他忍不住问:“爷爷,这病…真的能治好吗?

看起来太顽固了。”

爷爷的目光投向门外,阳光在李叔刚刚走过的青石板上跳跃。

“世间顽疾,多由心起。

李老板性情急躁,饮食不节,湿热内蕴,郁久化热,灼伤血络,发于肌肤。

治病,不独治皮,更要治‘心’。

医者,有时不仅要开方下药,更要懂得医‘心’。”

他顿了顿,声音低沉了几分,“这青黛…你奶奶当年也常用…” 爷爷的目光掠过药柜,仿佛陷入了遥远的回忆,一丝深切的温柔和难以言喻的痛楚在他眼底一闪而过。

“奶奶?”

小宇心头一震。

这是爷爷第一次主动提起奶奶。

在他的记忆里,奶奶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,父母也很少提及,只知道在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。

爷爷却没有继续说下去,只是轻轻叹了口气,转身收拾起药具。

那声叹息里蕴含的复杂情感,像一块石头投入小宇的心湖,激起了更深的涟漪。

奶奶…和这青黛膏,和这些顽固的皮肤病,又有什么联系呢?

李叔的治疗开始了。

起初几天,效果并不明显。

他依旧穿着长袖,脸上愁云密布。

来“济世堂”复诊时,小宇看到李叔手臂上的红斑似乎更红了些,鳞屑依旧厚重。

李叔有些泄气:“林老,好像…更痒了?”

爷爷仔细查看了皮损,又诊了脉,摇摇头:“非是加重。

此乃药力深入,热毒外透之象。

你看,鳞屑是否较前松动易剥?

红斑虽显,但基底颜色是否稍淡?”

李叔仔细看了看,又用手轻轻刮了刮,果然,那些银白色的鳞屑不像之前那样紧紧扒在皮肤上,而是变得有些蓬松,轻轻一刮就掉下一大片,下面的红斑颜色似乎真的浅了一点,不再那么暗沉灼目。

瘙痒感在涂抹青黛膏后,那强烈的清凉感也能暂时压制住钻心的痒意,让他难得睡上几个小时的安稳觉。

“继续服药,外敷。

饮食切记!”

爷爷叮嘱道。

李叔咬牙坚持着。

小宇主动承担了为李叔准备外敷药膏的任务。

每次李叔来复诊,小宇都仔细观察他皮损的变化,帮他涂抹后背等自己够不到的地方。

近距离接触那些斑驳的皮肤,感受着李叔在药膏清凉感下肌肉微微放松的轻叹,小宇更能体会到这种疾病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痛苦,更是尊严的磨损。

李叔在涂抹时,会絮絮叨叨地讲起饭馆的琐事,讲起别人的目光,讲起他夏天看着别人穿着短袖短裤的羡慕。

那些话语里,充满了无奈和自卑。

“李叔,别灰心。

爷爷说这是好现象,毒在往外发呢。”

小宇笨拙地安慰着,手上的动作越发轻柔。

“唉,小宇啊,叔知道,就是…这心里憋屈啊。”

李叔苦笑。

时间在药香中流淌。

两三个星期后的一个傍晚,李叔再次踏进“济世堂”,脚步明显轻快了许多。

他脸上带着久违的、发自内心的笑容,甚至主动卷起了袖子!

“林老!

小宇!

你们快看!”

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激动。

小宇和爷爷凑近一看,都是眼前一亮:只见李叔手臂上的大片红斑颜色明显变淡,不再是那种刺目的暗红,而是转为淡红甚至粉红。

覆盖其上的厚厚的、银白色的“雪”己经大大减少,只剩下薄薄一层细小的鳞屑。

那些曾经被抓得鲜血淋漓的地方,大部分己经结痂脱落,露出下面新生的、***的皮肤!

头皮边缘的红肿也消退了大半,鳞屑减少,原本黏连在一起的头发也清爽了许多。

“痒!

痒轻多了!

晚上能睡踏实觉了!

林老,您真是神了!”

李叔激动得语无伦次,眼眶都红了,“您看,我今儿都敢穿短袖出来了!”

他特意晃了晃手臂,虽然还有淡淡的印记和新生的皮肤,但比起之前的触目惊心,己是天壤之别。

爷爷仔细检查后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:“血热渐清,湿浊渐化,肌肤得养。

善哉。

内服方需稍作调整,减些凉血之力,增些养阴活血之品。

外敷膏继续用,但次数可减。”

李叔连连点头,像个听话的学生。

他忽然想起什么,转身从带来的布包里掏出一个沉甸甸的、冒着热气的瓦罐,一股浓郁诱人的肉香瞬间弥漫了整个“济世堂”。

“林老,小宇,我李老三没啥好东西,就这点手艺!

这是今儿特意炖的…呃…冬瓜排骨汤!

绝对清淡!

放了点薏米、茯苓,照着您说的药膳方子来的!

您和小宇尝尝!”

李叔有些不好意思,但眼神真挚热切。

爷爷看着那罐用心熬煮、飘着清香的汤,又看看李叔脸上那重新焕发的、带着油光的笑容(不再是病态的潮红),再低头看看他手臂上那片正在愈合的皮肤,眼中闪过一丝动容。

他没有推辞,点点头:“好,有心了。”

小宇接过那罐温热的汤,沉甸甸的,不仅仅是汤的重量,更是李叔那份失而复得的尊严和由衷的感激。

他看着李叔哼着小调离开的背影,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,医术治愈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病痛,更是被疾病摧残的心灵,是那份重新挺起胸膛、坦然行走在阳光下的尊严。

爷爷默默盛了一碗汤,清亮的汤底,翠绿的冬瓜,几块精瘦的排骨,点缀着白色的薏仁米。

他喝了一口,没有说话。

但小宇看到,爷爷拿着汤匙的手,微微顿了一下,目光投向药柜深处那个存放青黛粉的罐子,眼神悠远而复杂。

那一刻,小宇确信,爷爷一定又想起了奶奶。

这罐青黛膏,这碗饱含谢意的冬瓜汤,似乎都连接着一段尘封的、与奶奶有关的往事。

窗外,夕阳的金辉洒在“济世堂”的匾额上,也洒在小宇若有所思的脸上。

他不再仅仅是对医术好奇,更渴望了解那些藏在药材背后的故事,那些爷爷深埋心底的、关于奶奶的回忆。

李叔手臂上那片逐渐愈合的皮肤,像一块正在融化的坚冰,也融化了小宇心中更多的隔阂。

他第一次觉得,留在这个弥漫着药香的老宅里,或许并非一件坏事。

青石镇的夏天,空气里似乎多了一丝治愈与新生的气息。

——<涉及的处方为艺术需要,须谨慎使用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