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深用地质锤敲开第三块松动的青石板,露出下面的金属把手。
拉开门的瞬间,一股混合着机油和霉味的冷空气涌出来,呛得他咳嗽了两声。
“动作挺快。”
周衍的声音从阶梯下方传来,手电筒的光柱在岩壁上晃动,“再晚十分钟,这里就要封闭了。”
林深顺着铁梯往下爬,梯级上的锈迹蹭到手上,变成暗红色的粉末。
掩体内部比想象中宽敞,像个掏空的山体,混凝土墙壁上嵌着应急灯,光线昏黄得像老照片。
几十个人分散在各个角落,大多穿着白大褂或军装,有人在调试通讯设备,有人在整理成箱的罐头。
“这地方是冷战时期建的,原本是防空洞,后来改成地质灾害应急中心。”
周衍递给他一套带编号的防护服,“现在被临时征用,成了‘访客应对小组’的前线基地。”
林深穿上防护服,发现胸前的编号是073。
他注意到每个人的编号都在三位数,而角落里有扇紧闭的铁门,上面挂着“001-050专用”的牌子。
“我们有多少人?”
“加上你,目前137个。”
周衍指着墙上的大屏幕,上面显示着全球各地的实时画面:东京湾的海面上漂浮着绿色的泡沫,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像被红色的雾气笼罩,撒哈拉沙漠里出现了不规则的玻璃化区域。
“‘访客’碎片在全球落下了27块,最大的那块在马里亚纳海沟,剩下的分布在各个大洲。”
屏幕突然切换到卫星云图,太平洋上空形成了七个逆时针旋转的气旋,像串在赤道上的珍珠。
林深认出其中一个正朝着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移动,边缘己经触碰到台湾岛。
“这些气旋跟着碎片走。”
周衍调出一组数据,“碎片落地后,周围300公里内会形成强辐射区,电子设备全部失效。
更麻烦的是,辐射区在扩大,每天以20公里的速度向外扩散。”
一个穿军装的中年男人走过来,肩上的星徽在应急灯下闪闪发亮。
他接过周衍手里的报告,目光在林深身上停顿了两秒:“你就是林深?
陈教授推荐的陨石专家?”
“是的,赵司令。”
林深立正站好。
他在新闻里见过这位赵启明,负责华东地区的国防动员工作。
赵启明指着屏幕上的马里亚纳海沟:“昨天下午,那里发生了9.2级地震,引发的海啸己经淹没了关岛。
更诡异的是,海沟底部出现了磁场异常,我们的潜艇根本靠近不了。”
他顿了顿,声音低沉下来,“上面决定启动‘方舟计划’,你负责陨石样本的分析工作。”
林深跟着周衍来到实验室时,正看到一个透明容器里放着块拳头大小的碎片。
它通体漆黑,表面布满蜂窝状的小孔,孔里渗出淡蓝色的液体,在灯光下像流动的水银。
“这是今早从云南腾冲的火山口里找到的。”
周衍戴上手套,小心翼翼地拿起探针,“它在吸收周围的能量,你看——”探针接触碎片的瞬间,实验室的应急灯突然熄灭,只有碎片本身发出幽蓝的光。
林深注意到它的蜂窝结构在缓慢蠕动,像是有生命的细胞。
“它的成分里有碳和硅,但排列方式是我们从未见过的。”
周衍打开光谱分析仪,屏幕上出现杂乱的峰值曲线,“最奇怪的是这个——”他指着其中一条曲线,“和人类的DNA双螺旋结构有67%的相似度。”
林深的后背泛起寒意。
他想起老教授说过的话:“宇宙里的生命,可能和我们共享同一份蓝图。”
傍晚时分,掩体的广播突然响起刺耳的警报声。
红色信号灯在走廊里疯狂闪烁,扩音器里传来赵启明的声音:“紧急通知,华东沿海辐射区己扩散至杭州湾,所有人员立即进入二级戒备状态。
重复,立即进入二级戒备状态。”
林深跑到观测室,看到屏幕上的气旋己经覆盖了整个长三角地区。
上海的陆家嘴金融区变成一片泽国,东方明珠塔的上半部分歪斜着,像被拦腰折断的铅笔。
“南京的辐射值也在上升。”
周衍调出检测仪的数据,“按照这个速度,三天后这里就会被辐射区覆盖。”
林深望着窗外的紫金山,树木在狂风中剧烈摇晃,像一群挣扎的人影。
他突然想起自己的老房子,想起张阿姨用保鲜膜封窗户的样子。
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来得及撤离。
“方舟计划的第一阶段,是在地下建立十个避难所。”
赵启明走进来,手里拿着张地图,“每个避难所能容纳十万人,配备独立的生态系统和能源供应。
但这只是权宜之计。”
他指着地图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:“真正的方舟,是这个——‘夸父’号星际飞船。
我们要在辐射区覆盖全球前,把一部分人送进太空。”
林深看着地图上的飞船草图,突然明白老教授临终前的眼神。
那不是遗憾,而是期待。
也许人类从诞生那天起,就注定要离开地球,去寻找新的家园。
深夜,林深躺在简易床上,听着掩体深处传来的机器运转声。
他拿出那张1976年的陨石报告,在应急灯下仔细翻看。
最后一页有行用铅笔写的小字,字迹己经模糊:“它们在等我们准备好。”
这时,他的检测仪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。
屏幕上,腾冲那块碎片的辐射值正在急剧上升,蜂窝状的表面裂开一道缝隙,里面隐约透出红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