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数据之外林砚秋第三次检查消费趋势报告的数据时,办公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。
显示器的蓝光映在脸上,让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白许多。
,家庭日常支出同比下降12%......"她盯着这串数字,食指在触控板上来回滑动。
这是她带队跑了一个月才收集到的数据,每个百分比后面都是实打实的访谈记录。
血糖老是降不下来,明天去医院复查,你要不要跟他视频?"她看了眼时间,晚上九点四十。
距离最后一班地铁还有二十分钟。"妈,我这边还在加班,明天早上打给爸。
"她快速回复完,又补了一句,"让他少喝啤酒。""知道了。
对了,你弟弟说下周要去江城接个装修活儿,到时候去看看你。
"林砚秋正要回复,办公室的玻璃门突然被推开。
星巴克走进来,还是那副温和的笑容:"砚秋啊,这么晚还没走?""张总,我在核对数据。
"她下意识坐直身体,"马上就好。
"张弛在她旁边的工位坐下,目光落在显示器上:"我看了初稿,写得很细致。
停顿了一下,用吸管搅动咖啡,"有些数据是不是太偏消极了?""这都是实地调研的结果。
,"您听,这是万达广场的店主说的,周末客流量比去年少了三成......""我理解。
"张弛打断她,"但你要考虑报告的影响。
如果让客户看到消费能力下降这么多,他们还敢投资吗?"林砚秋抿着嘴唇。
她明白张弛的意思。在市场调研行业,数据往往需要"适度包装"。
但12%的降幅,即便用"抽样误差"来解释,也很难圆过去。"要不这样。
弛的声音更温和了,"你把支出数据调整为'基本持平',用餐饮和娱乐的结构变化来解释。
这样既不违背事实,又能给客户信心。"地铁进站的提示音从窗外传来。
林砚秋看着屏幕上的数据,那些数字仿佛在跳动。
电影院,取消健身房会员......"张总,这个......""砚秋,你是个聪明人。
"张弛站起来,把咖啡杯放在她桌上,"公司最近在谈并购,上面很重视这份报告。
你好好考虑。"办公室又剩下她一个人。
咖啡的香气和电脑的蓝光交织在一起,让她有点头晕。
手机又震动起来,这次是周明轩发来的微信:"老婆,你啥时候回来?我煮了面。
"她看了眼时间,最后一班地铁已经开走了。"你先睡,我打车回去。
"她回复完,打开外卖软件。24小时营业的面馆就在公司楼下,但她已经两个月没去吃了。
预算表显示,这个月要还的房贷是15800,上个月的水电费还没交。
林砚秋靠在椅背上,深深吸了一口气。
从大学城到市中心的地铁线修了三年才通,她和周明轩等了三年才买到这套两居室。
月供占工资的45%,但他们依然觉得值得——至少不用在合租房里和陌生人共用卫生间。
现在她只需要把"-12%"改成"持平",就能继续维持这种生活。手机又亮了。
晓发来的朋友圈:一束向日葵插在简约的白色花瓶里,配文是"今天的生活也要充满阳光"。
林砚秋点开评论,看到好几个邻居在问价格。
苏晓回复说"特价19.9,比康乃馨贵十块,但保证让你笑起来"。
她突然想起上周去花店找苏晓,问她为什么放弃月薪一万的文案工作。
苏晓一边修剪花茎一边说:"你看我现在虽然赚得少,但每天能晒到太阳。
在写字楼待久了,连向日葵长什么样都忘了。"林砚秋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工位。
父亲送的砚台一直摆在显示器旁边,上面刻着"天道酬勤"四个字。
这是她研究生毕业时的礼物,父亲说:"你从小学习好,将来一定能在大城市闯出名堂。
"但现在,她要用"抽样误差"来解释这座城市的生存现状。窗外的霓虹灯依然闪烁。
林砚秋打开Excel,双击那个"-12%"的单元格。
输入框闪动着光标,等待她做出选择。深夜的办公室很安静,只有键盘敲击的声音。
当她终于合上电脑时,天已经蒙蒙亮了。
我来续写第二章和第三章每章约3000字:第二章 父亲的电话周六清晨,
林砚秋被手机铃声惊醒。母亲的声音透着焦急:"秋秋,你爸刚做完血糖检查,
医生说要住院观察。"她一下子坐起来,床头的闹钟显示六点二十。周明轩还在熟睡,
耳机里传出公务员考试的政治课程。"具体什么情况?"她轻手轻脚地走到阳台,
关上玻璃门。"血糖一直在20以上,医生说可能要做手术。"母亲的声音哽咽了,
"你爸不让我告诉你,说你工作忙。但我想着,这么大的事,
你得知道......"林砚秋望着阳台外的天空。十月的江城,雾霾已经开始弥漫。
远处的写字楼若隐若现,像母亲话语中的担忧。"妈,您别着急。我今天请假回去看看。
"她握紧手机,"医生怎么说的?要多少钱?""住院押金先交了两万。
你爸的医保能报销七成,但后续检查和手术费用......"母亲停顿了一下,
"你弟说他最近生意不好,手上紧。"又是这样。林砚秋苦笑。每次家里遇到困难,
弟弟总有各种理由推脱。但凡有点好处,他又第一个伸手。"我来想办法。"她说,
"您先好好照顾爸,我马上订票。"挂掉电话,她打开手机银行。储蓄卡余额87392元,
这是她准备年底提前还一部分房贷的钱。信用卡还剩3万额度,上个月的账单还没还。
客厅传来动静,周明轩睡眼惺忪地走出来:"老婆,这么早就起来了?""我爸住院了,
我得回去一趟。"她简单说明情况,"你在家好好备考。
"周明轩愣了一下:"要不我跟你一起回去?""不用了,你安心复习。
"林砚秋打开笔记本订票,"我处理完就回来。"周明轩站在她身后,
欲言又止:"那个......这个月的房贷......""我已经转过去了。
"她头也不抬,"你专心考试。""其实......"周明轩在沙发上坐下,
"要不你辞职吧?我考上公务员后能养你。"林砚秋的手指停在键盘上。
这句话她最近经常听到,每次都像一根刺,扎在心里。"先不说这个。"她继续订票,
"我下午的机票,你中午想吃什么?"周明轩摇摇头:"我随便煮点面。你要赶飞机,
收拾东西要紧。"收拾行李时,林砚秋收到张弛的微信:"周一上午九点,
向客户汇报消费趋势。你准备得怎么样?"她看着那份被反复修改的报告。
最终她用了"受采样范围限制,数据可能存在±5%的误差区间"这样的模糊表述,
既没有完全篡改数据,也给了客户想象空间。"报告已经改好,周一见。"她简短回复。
"对了,"张弛又发来消息,"下周公司要开始新一轮项目评估,你要好好表现。
"林砚秋明白他的暗示。这个时候请假回老家,势必会影响评估结果。
但父亲的病容不得耽搁。收拾完行李,她给苏晓发了消息:"这周三可能不能去吃麻辣烫了。
"苏晓秒回:"出什么事了?要帮忙吗?""我爸住院,我回去看看。""需要带花吗?
向日葵开得正好,我给你打包一束。"林砚秋想起医院的规定:"病房不让带花。
""那我送你一支。"苏晓发来定位,"你来取吧,顺便聊聊。"林砚秋看了眼时间,
距离飞机起飞还有四个小时。花店在小区门口,晨跑的人们三三两两经过。
苏晓正在给花浇水,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她身上。"你来得正好,"苏晓放下喷壶,
"我正想找你商量个事。""什么事?""房东说要涨租金,从八千涨到一万二。
"苏晓苦笑,"这个位置虽然不错,但是......"林砚秋知道她的难处。
社区花店本就利润微薄,大部分靠情怀维持。涨了这么多租金,基本就无法运营了。
"我在想,"苏晓递给她一支向日葵,"要不要找个合伙人?你不是一直说想做点副业吗?
"林砚秋握着向日葵,花朵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晃。父亲的手术费、房贷、装修基金,
这些数字在她脑海中盘旋。"让我想想。"她最终说。"不急。"苏晓笑了,
"你先处理家里的事。对了,你弟弟不是在江城接活吗?怎么不找他帮忙?
"林砚秋叹了口气:"他说工地走不开,一天能赚三百。""还是这样。"苏晓撇撇嘴,
"记得大学时他来找你,说创业缺钱,你把生活费都给他了。结果呢?买了个新手机。
""都过去了。"林砚秋看了眼时间,"我得走了,赶飞机。""等等。
"苏晓从柜台下拿出一个保温杯,"给叔叔带点枸杞茶,我妈种的。"林砚秋鼻子一酸。
在这个城市,苏晓大概是最了解她的人。回到家,周明轩还在书房刷题。她把行李放好,
走进书房:"我走了,你记得按时吃饭。"周明轩抬起头:"放心吧。对了,你爸住院的事,
要不要跟姐姐说说?"林砚秋摇头。周明轩的姐姐在江城某银行做客户经理,两家来往不多。
这种时候开口借钱,总觉得难堪。"那你自己注意安全。"周明轩说,"有事随时打电话。
"林砚秋嗯了一声,转身要走。周明轩突然叫住她:"老婆,我是认真的。等我考上公务员,
你就不用这么辛苦了。"她站在门口,看着丈夫疲惫的眼睛。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程序员,
现在整天把"稳定"挂在嘴边。但他忘了,当初他们决定留在江城,
不就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可能性吗?"好好复习。"她只是说,"我走了。"关上门的瞬间,
建设的基本路线......"第三章 数据之外的生活医院的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。
林砚秋拎着保温杯,跟着母亲往病房走。"血糖稳定了一些,但医生说最好做个手术。
"母亲压低声音,"要住院观察几天。"推开病房门,父亲正靠在床头看报纸。见她进来,
立刻放下报纸:"不是说你工作忙吗?还特意跑回来。""来看看您。
"她把保温杯放在床头柜,"苏晓让我带的枸杞茶。""那个开花店的同学?"父亲笑了,
"大学毕业就放弃写字楼工作,现在怎么样?""挺好的。"林砚秋给父亲倒了杯水,
"每天都能晒到太阳。""那能赚几个钱?"父亲摇摇头,"还是你有出息,
在大公司当经理。对了,最近有没有涨工资?"林砚秋沉默片刻:"还行。""那就好。
"父亲喝了口水,"你弟最近生意不太好,你多照应着点。"果然。林砚秋看了眼母亲,
后者赶紧说:"你爸,我不是让你少说话吗?""我没事。"父亲放下水杯,
"就是觉得砚冬不容易。你看人家做装修,
风里来雨里去的......"林砚秋突然打断他:"爸,手术费大概要多少?
"病房里安静下来。父亲看着窗外,母亲低头整理床单。"医生说,算上手术和后期治疗,
至少要十五万。"母亲最终说。十五万。林砚秋在心里快速计算。她的存款加上信用卡,
最多能拿出十二万。剩下的缺口......"其实不用那么着急。"父亲转过头,
"我这不还能动吗?再说了,你们都不容易......""爸。"林砚秋打断他,
"您先好好养着,钱的事我来想办法。"走出病房,她靠在走廊的墙上,深深吸了一口气。
医院的广播在播放就医指南,护士推着药车匆匆走过,对面病房传来老人的咳嗽声。
手机震动起来,是张弛发来的消息:"刚开完会,客户下周要来公司。你什么时候回来?
"她正要回复,一条新消息弹出来:"对了,公司最近在谈并购,可能要优化一些岗位。
你要是错过这次汇报......"消息戛然而止,但威胁的意味很明显。林砚秋苦笑,
收起手机。这时,护士站传来争吵声。"我不管,这个钱必须今天补上!"护士长提高声音,
"不然病人明天就不能做手术了。""能不能通融一下?"一个中年女人哽咽着,
"我老公住院,孩子上学,实在拿不出这么多......"林砚秋站在走廊尽头,
看着那个女人颤抖的背影。多少人像她一样,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,却还要强撑着维持尊严?
突然,一抹亮色闪过。她定睛一看,是个小姑娘抱着一束向日葵走进病房。
花朵在惨白的走廊里格外醒目,像一小块跳动的阳光。"谢谢你,小英。
"病房里传来老人欣喜的声音,"每周都记得给奶奶送花。""苏晓姐说,
生病的人最需要好心情。"小姑娘清脆的声音传出来。林砚秋愣住了。她想起苏晓说过,
花店虽然赚得不多,
但每个月都有固定的"医院订单"——一些人会定期订花送给住院的亲人。她摸出手机,
打开网上银行。储蓄卡里的87392元静静躺着,这些数字既是她的救命钱,
也是她的枷锁。好的,我继续写第四章和第五章,
增加情感共鸣的细节:第四章 弟弟来访林砚秋刚到家,门铃就响了。打开门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