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突然开视频,就像刚烤好的蛋糕还没放凉,急着切总会掉渣。
我想把镜头前的第一面,留到某个自然的瞬间:可能是聊到你说的那家老面馆时,我突然想指给你看“我这儿的窗外也有棵梧桐树”;可能是你讲笑话我笑到眯眼时,你说“想看看你笑起来的样子”。
那样的画面,才够我们记久一点,对吧?
2. 实不相瞒,我对着镜头就像被按了“僵硬开关”。
上次我妹逼我视频,挂了她截图发我:“你眼神飘得像偷看人拆快递,手在桌下抠衣角抠出红印子”。
照片和小视频还好,能挑个最自然的瞬间发你,可视频是实时的呀——万一我突然卡壳,或者你说“笑一个”我却扯出个比哭还丑的表情,多破坏现在聊天的松弛感。
不如再等等?
等我们聊到“哎你今天穿的什么颜色衣服”这种随口就能说的话,等我能想象出你笑起来眼角的纹路时,再约个时间好好视频,或者干脆见面,那时我肯定敢大大方方看镜头,你愿意给我这点适应的时间吗?
3. 有段时间我特别怕视频,是因为前年夏天——我闺蜜一边跟我视频一边过马路,说“等我到对面给你看新买的裙子”。
话没说完,屏幕突然剧烈晃动,她的尖叫混着刺耳的刹车声刺过来,我握着手机僵在原地,眼睁睁看着画面里只剩刺眼的红色尾灯。
后来她只是擦破点皮,可我每次看到视频邀请弹出来,指尖还是会发紧。
不是不信你呀,是那瞬间的慌,到现在还没完全散。
再给我点时间好不好?
等哪天我主动说“来,看看我新养的绿植”,那就是我真的准备好啦。
二、对方要求给电话号码之前在网上认识个男生,聊了半个月觉得还行,他要电话时我没多想就给了。
结果从那天起,我的手机就像长在了他手上——早上七点发语音叫我“起床啦”,晚上十一点弹视频问“你在干嘛”,我跟他说“在忙工作”,他能连着发二十条消息,从“你是不是不想理我”说到“我翻到你三年前发的朋友圈,那时候你还留短发呢”。
后来我拉黑了他,他又换了三个号码打过来,甚至找到我妈的手机号(不知道从哪搜的),吓得我妈以为我惹了麻烦。
不是不信你,是那次之后我才明白:电话号码对我来说像家门钥匙,不能随便递给人。
得等我们真的见过面,聊过“今天的风好舒服”这种无关紧要的话,确定彼此是想慢慢走的人,我才敢把钥匙递过去。
你能懂这种“想把防线拆给你看,但得慢慢来”的心情吗?
三、对方说我微信异常1. 我开了家小区门口的杂货店,每天收的款杂七杂八:张阿姨买袋盐付三块五,小伙子拿瓶可乐转五块,放学的小孩买辣条扫一块二……昨天从早到晚叮叮叮响了三十多笔,晚上微信就跳出来“交易频繁,请注意账户安全”。
其实我都习惯了,就像小饭馆老板总收到“油烟味太重”的投诉,这大概是小生意人的日常吧。
只要不影响我们发消息、说笑话,就当它是个小插曲,你别担心呀。
2. 前阵子跟几个朋友在群里玩“抢红包接龙”,本来是图个乐子——谁抢到最大的,就发个新红包。
有个女生连着三次抢最小的,输了五块二,突然在群里炸了:“肯定有人作弊!”
我跟她解释“手气这东西看运气”,她非说“就是你!
你抢的时候总比别人快半秒”,吵到最后摔了句“你等着”,第二天我的微信就被标了“异常”。
平台审核了三天,说没违规,可这标记就像块小胶布,得等阵子才掉。
说来也挺无奈的,不过好在不耽误我们聊天,对吧?
西、要求视频里看我小孩我家娃现在三岁,正是对“陌生人”特别敏感的阶段。
上次他爸同事视频,镜头刚对准他,他哇地就哭了,抱着我腿喊“妈妈,那个人要从屏幕里出来抓我”,哄了半天才好。
小孩子的世界里,“见面”得是实实在在的:能摸到对方的手,能分一颗糖,能看到对方笑的时候牙齿上有没有菜渣。
屏幕里的人对他来说,就像动画片里的角色,好看是好看,可不真实呀。
之前发的照片,是上周他在公园追蝴蝶,笑得口水都流到下巴上,我觉得那是他最放松的样子,也算让你见过他最开心的时刻啦。
等以后我们真的熟悉了,能坐在一起喝杯茶,我再牵他的手说“这是XX叔叔/阿姨,他会给你讲恐龙的故事哦”,那时他肯定会大大方方跟你打招呼。
你愿意等这个“慢慢熟悉”的过程吗?
五、对方要给我快递礼物其实收到别人的礼物,我会特别有压力。
上次一个不太熟的朋友寄了条围巾,我盯着它看了三天,总觉得得回个差不多的礼才像样——挑了支钢笔,又怕他不用;选了盒茶叶,又怕他不喝;最后买了个加湿器,寄出去后天天想“他会不会觉得我敷衍”。
后来才知道,他就是逛街时随手买的,反倒是我把这份心意变成了负担。
说真的,比起快递盒里的东西,我更珍惜现在我们能好好聊天的时刻:比如你跟我说“今天上班路上看到柯基基,***扭得像个小马达”,比如我们吐槽“奶茶店的珍珠越来越硬”时的默契,这些细碎的惦记,比任何礼盒都让我觉得“被重视”。
如果以后真的有机会见面,哪怕你带颗大白兔奶糖来,我都会觉得比快递来的礼物暖——因为那是你亲手递过来的,带着你的温度呀。
你愿意把这份心意留到见面时,当面交给我吗?
其实拒绝从来不是“我不喜欢你”,而是“我很在意这段关系,所以想让它走得稳一点”。
就像种多肉,不能刚埋下种子就天天扒土看有没有发芽,得等它自己慢慢扎根、冒绿芽,那样才长得结实。
那些愿意等你“准备好”的人,才是真的懂:好的关系,从来不怕“慢慢来”,反而会因为彼此的体谅,在时间里长得更茂盛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