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:更法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公元前361年,年仅二十一岁的秦孝公登上了秦国历史舞台,秦国自秦穆公伐郑之后,其战略重开始向西转移,从此,再也没有和山东诸国一较长短的能力。

首至秦孝公继位时,秦国不但在东面被魏国压制了八十年之久,而且在文化上也被中原诸国鄙视,甚至在诸侯会盟的时候,也从不邀请秦国参加。

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,年轻的秦孝公决定变法图强,并且贴出了招贤榜,于是那位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商鞅来到秦国。

针对秦国现行的制度,商鞅制定了三套不同的方案,为了更好的理解商鞅方案,就有必要向读者简要地介绍一下秦国的制度。

首先,在政治制度方面,秦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度,这一制度本身就是封建体制的基本架构。

其具体特点就通过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来完成权力的继承。

所谓封建体制就是通过土地分封来实现国家管理,一般采用二级分封制,第一次分封是周天子先将大部分土地划分为若干区域,然后再将他的叔伯子侄或者功臣指定为某块土地的领主,也称做国君。

第二次分封是指国君再将他的土地划分为若干个区域,然后再将他的叔伯子侄指定为某块土地的领主,也称家君或者大夫。

所谓宗法体制就是指嫡长子继承制,封建时期的领主们,包括周天子在内,其实只有一名正妻,她生的孩子就叫嫡子,她生的第一个儿子就叫嫡长子,其它女人只能称做妾,妾和领主们之间并存在婚姻关系,她生的孩子就叫做庶子,按照周朝的宗法制度,只有嫡长子才可以继承国君或者家君的位置。

其他儿子则不具备任何继承权,但他们仍然具有贵族身份,他们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,他们最终就形成了“士”这个阶层,包括商鞅在内的先秦诸子都出自于这个阶层。

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,就是指辅佐周天子或者国君的卿大夫都来自于世袭传承,他们的俸禄也来自于世袭制度。

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通过等级或者身份地位来分配社会资源,缺乏基本的公平。

第二,秦国的经济制度。

秦国实行的也是周王朝普遍实行的井田制,所谓井田制就是将每一块耕地平均划分为九块,其中中间的一块属于公田,其余八块土地使用权分配给平民,平民不需要向国家交税,只需将公田的收入全部上交即可。

商鞅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,为秦孝公制定的三套方案。

首先是帝道,所谓帝道就三皇五帝所行之道。

其实就是老子所行之道,提倡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,其特点就是不设立任何制度,更不建立价值标准,只要顺应人性,尊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,让民众感觉不到来自权力的压力,只需让他们回到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,让人类按照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而生生不息。

其次是王道。

就是指儒家提倡治国理论,儒家希望通过仁义道德来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,用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,用普遍的爱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以及君主与民众之间的关系,以有利于民众的价值观来指导每一个人思维和行为方式,只要君主以爱民的方式来治国,那么君民之间就可以和平共处。

第三,就是指霸道。

其实就是称霸之术,也就是商鞅最推崇的法家理论,其宗旨就是用严刑峻法来强迫民众服从权力,用暴力和恐惧来维护社会秩序,并且提倡用战争的方式解决一切问题。

刀客评曰:在这种制度下,民众毫无自由和权利,君主对民众更无丝毫爱心,因此,统治者阶层与民众之间永远都充满了矛盾,这也是中国历史的常态。

令人遗憾的是,秦孝公还是选择了霸道和法家的治国思想,也造就了历代民众的悲惨命运。

凡是制度的变更,都必须要找到理论依据,由于商鞅变法的目的就是要将原来的封建制度转变为中央集权制度,所以商鞅必须要为秦国君民找出改革的必要性,也必须要为改革做出合理性和合法性解释。

商鞅认为要想成就某一件事情,就必须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,就必须对所做的事情有必胜的信心,否则会一事无成。

他还认为那些高瞻远瞩的人,他们思想和观点往往不能被世俗社会接纳,那些有些独立思想的往往也是被世人嘲笑的对象,所以又提出了自己的主张。

愚者安于成事,智者见于未萌。

愚笨人的在事情的结果己经出现时,还不明白成功的来龙去脉,真正有智慧的人,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,就己经预料到结果了。

商鞅据此得出了一个结论:民不可与虑始,而可以与乐成。

意思是大多数民众都是愚昧无知者,他们根本不可能理解政策的制定动机,所以商鞅认为,老百姓根本就不应该参与政策的制定,只要让他们能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就可以了。

另外,他还认为只有利于国家,就可以废除旧制度,只要有利于民众,就可以废弃旧有的法律。

反对派则认为,那些高明的人根本不去改变民众的风俗,就可以使民众得到教化,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,根本不需要改革法度,就可以把国家治理的很好,因为高明的人能顺应民众的习俗,不需要强行改变,所以能取得成功,那些官吏只要依法办事,民众自然会遵纪守法。

刀客曰:制度改革的成败,往往从一开始就己经注定了。

首先,商鞅的改革目的是要让秦国更强大,而强大的目的就是要和山东六国一较高下,就是要通过战争掠夺他国的土地和人口,这些都不是民众想要的东西,民众想要的永远是自由和权利,所以商鞅和秦孝公所要追求的目标和民众追求的目标完全相反,这就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。

其次,商鞅变法目的之一是要争名夺利,他要以牺牲民众的自由和权力为代价,为自己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地位,他要和秦国的贵族们争夺功劳,他要和民众争夺权力,他要和别国争土地,这就是他不得善终的原因。

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:改革的方向是否与民众的追求保持一致,商鞅变法的方向是富国强兵,但他采用的方法是要用严刑峻法剥夺民众的自由和权利,用暴力和恐惧强迫民众跪倒在权力脚下,这样的改革绝不可能取得成功,每一次朝代更迭,不过是又一次失败的试验而己。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