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 汉国建立
薛汉廷捏着那份电报,指尖几乎要将薄薄的纸页戳穿——电报上的字迹工整,却像一把钝刀,慢慢割着他心头那点“独揽天下”的执念。
“诸位,”他将电报拍在会议桌中央,十三省督军的目光瞬间聚焦过去,“江南的孙演,想跟咱们‘合并’。”
关南督军萧晟第一个开口,他刚从陕州战场回来,甲胄上的血渍还没完全洗净:“合并可以,条件呢?
总不能让兄弟们流血打下的地盘,平白给了旁人。”
他手里的茶杯重重一顿,茶水溅在地图上,晕开一小片深色,“江北十一省的督军人选,必须是咱们自己人——这是底线。”
淮北督军崔元奎摸着下巴的胡茬,沉吟道:“萧兄说得在理。
当年江都起义,咱们在江北跟列国洋枪队死磕的时候,江南那帮人还在忙着分地盘。
如今要联合,总得拿出点诚意。”
他抬眼看向薛汉廷,“都督,他们想要什么?”
薛汉廷的指尖划过电报上的“大总统”三字,声音平静却带着分量:“他们要大总统和内阁总理的位置,外交权归他们,军事权归咱们,实行军政分离。
内阁成员、国会议员共同协定,打下来的西北、关外各省,人事权咱们说了算。”
会议室里静了片刻,只有窗外的风雪声钻进来。
甘州督军班惠忽然笑了:“军事权在咱们手里,还怕什么?
大总统不过是个招牌,内阁总理能管得动咱们的枪杆子?”
他曾是薛汉廷的亲兵队长,最是了解这位上司的手段,“只要陆海空三军还认‘薛’字旗,别说外交权在他们手里,就算把国库钥匙给他们,又能怎样?”
陕州督军霍震宇跟着点头:“班兄说得对。
军政分离?
咱们握着重兵,他们握着笔杆子,正好各司其职。
真到了需要一致对外的时候,还不是得看咱们这些带兵的脸色?”
薛汉廷看着众人脸上的神色,知道这事成了。
他敲了敲桌子:“具体细节,我让赵武去跟江南谈。
记住,江北十一省的人事权、新占省份的驻军权,寸步不让。
至于总统、总理的位置,给他们便是——咱们要的是天下一统,不是一个空名头。”
腊月十九的江南,雨丝裹着梅香,落在江都起义军的指挥部。
孙演握着最终协定书,指尖划过“汉国元年”西字,忽然对身边的熊希明道:“薛汉廷倒是个明白人。”
熊希明正整理内阁成员名单,闻言笑道:“他若不明白,也坐不稳十三省的江山。
军政分离对咱们有利——他掌军,咱们掌政,等百姓安了心,国会的声音重了,军权再慢慢收回来也不迟。”
大乾248年正月初一,平津城的钟楼敲响了第一声新年钟鸣。
汉国元年的昭告书贴满了大街小巷,红纸上的“龙国联合政府”字样,在白雪映衬下格外醒目。
薛汉廷站在总统府的台阶上,看着孙演接过“汉国大总统”的金印,看着熊希明被簇拥着走向内阁总理的席位——他自己的“海陆空军大元帅”印,沉甸甸地压在腰间,比任何头衔都更让他安心。
国联的贺电接踵而至,漂亮国、不列颠、法兰西的公使亲自到场,与联合政府签订建交文书。
礼炮声中,薛汉廷望着广场上欢呼的百姓,忽然觉得,那些关于“总统总理”的争执,似乎没那么重要了。
当日下午的国会参议院,气氛却陡然紧张。
薛汉廷提出的提案摆在长案上——设立陆军、海军、空军军政部,统辖三军;设三军政治部,处理军事纠纷,总长掌兵权,次长辅之。
“此案不妥!”
参议院委员长内阁首席副总理宋玉宪率先反对,他将提案推到一边,声音洪亮,“军政分离是联合政府的根基,若设军政部统辖三军,岂不是让军权凌驾于内阁之上?
政治部处理军事纠纷?
那司法部、监察院还有何用?”
副总统兼政治局总委主席黄奕昌跟着起身:“大元帅掌军己是定局,若再让军政部独揽兵权,日后恐生尾大不掉之患。
依我看,军事事务应归内阁国防部统筹,政治部需受国会监督——这才是真正的‘军政分离’。”
议员们立刻分成两派,争吵声淹没了议事厅的穹顶。
薛汉廷派来的代表据理力争,却架不住国会多数票的反对——最终,提案以“不符合联合政府章程”为由,被驳回。
消息传回元帅府时,薛汉廷正在擦拭那柄伴随他征战多年的指挥刀。
赵武急得满脸通红:“这些文官简首是胡闹!
军权若归了内阁,咱们在北境的驻军岂不是要听他们调遣?”
薛汉廷却笑了,用刀鞘轻轻敲了敲桌面:“急什么?
提案被驳回,正好让他们看看,谁才是真正能保家卫国的人。”
他望向窗外,北境的风雪似乎又起,“等开春了,让关外的驻军‘演习’一番,再让海军去南海‘巡弋’——他们握着笔杆子,咱们握着枪杆子,这联合政府的日子,还长着呢。”
汉国元年的春天,来得比往年更早。
平津的柳芽刚抽绿,龙国联合政府的第一列军列己驶向关外,车头上的“汉国陆军”字样,在阳光下闪着新铸的光。
国会的争论还在继续,但百姓们更关心的,是新政府发放的春耕粮种,是街头巷尾传唱的“一统歌”——那些关于权力的暗流,终究要在天下太平的洪流里,慢慢显露出最终的走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