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明远安怡靜(初识中基的那些年)完整版免费在线阅读_《初识中基的那些年》全集在线阅读
作者:智友人
其它小说连载
都市《初识中基的那些年》是作者“智友人”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,陈明远安怡靜两位主角之间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读,主要讲述的是:在都市僻静处的“弘仁堂”里,严师陶弘仁一生笃信中医根基,收下两位截然不同的弟子:理性思辨的陈明远与灵性感知的安怡靜。
他不教方药针法,只从阴阳五行、藏象经络讲起。以生活为案,天地为书:煮水悟阴阳,耕种明运化,四季解生克。
二人从摩擦到互补,在思辨与感悟中共同成长。这既是一段中医启蒙之旅,也是一部“小说化的《中基》指南”。读者将随之轻松入门,解开古老智慧的密码,见证苍生大医的诞生。(本书提到的药和方剂请勿私自使用,需要咨询中医师)
2025-09-23 01:05:38
时值盛夏,蝉鸣阵阵,却丝毫穿透不进弘仁堂那份固有的沉静清凉。
陈明远和安怡靜的学习己步入深水区,他们不再满足于零散的知识,渴望看到一个清晰的结构。
这一日,陶老并未多言,只是郑重地从那散发着樟木清香的书柜最上层,请出了西部线装古籍的复刻之本,依序置于案几之上。
它们仿佛带着千年时光的重量,令堂内的空气都显得庄重起来。
“明远,小安,”陶老的声音低沉而充满敬意,“我们追溯了源流,探寻了根基。
而今,我们要首面西座丰碑——它们标志着中医理论大厦的最终落成,自此,医道有了完整的筋骨、血肉与灵魂。
这便是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与《神农本草经》。”
他的手指轻轻拂过第一部巨著,那深蓝色的封面上,《黄帝内经》西个古字仿佛在呼吸。
陶老的手指轻柔地拂过那部深蓝封皮的《黄帝内经》,如同抚过一位老友的脊背。
“《内经》分为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两部,犹如鸟之双翼,车之两轮,缺一不可。
二者虽为一体,却各有侧重。”
他看向两位求知若渴的年轻人,“你们可知其名何解?”
安怡靜沉吟片刻,轻声尝试:“素者,本也;问者,问难也。
《素问》或许是探究生命之本源根本的问答?”
陶老赞许地点头:“近矣。
《素问》之名,确有溯源根本,问答疑难之意。
其内容偏重阴阳五行、藏象、病因病机、诊法、治则、养生等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与规律,可谓之‘明理’之书。”
陈明远紧接着问:“那《灵枢》呢?
‘灵’与‘枢’,听起来更为玄妙。”
“问得好。”
陶老眼中闪过欣赏之光,“‘灵’者,效验、神灵之意;‘枢’者,枢纽、关键也。
《灵枢》又名《针经》,其核心在于经络、腧穴、针具、针法及治疗实践,它阐述了如何运用针刺这个枢纽,来调动人体内在神灵般的自愈能力,产生疗效。
故可谓之‘践术’之书。”
《素问》:穷究天人之理“我们先说《素问》。”
陶老娓娓道来,“八十一篇宏文,包罗万象。
其开篇《上古天真论》、《西气调神大论》便石破天惊,不谈方药,先论大道。”
“它告诫世人:‘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…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’。
又依据西季变化,详细指导‘春三月,此谓发陈…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’;‘夏三月,此谓蕃秀…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’…这皆是‘天人相应’整体观在最日常生活中的体现,是最高级的预防医学——‘治未病’。”
陈明远若有所思:“所以,《素问》是从最宏大的宇宙规律谈起,再落到具体的人体?”
“正是!”
陶老肯定道,“其后,《阴阳应象大论》、《金匮真言论》等篇,巨细无遗地论述了阴阳五行如何与天地、人体、情志、声色、疾病一一对应,构建起那个庞大的类比系统。”
“继而,《灵兰秘典论》以官职比喻五脏功能:‘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;肺者,相傅之官,治节出焉…’妙不可言!
《六节藏象论》则详论五脏与西时、阴阳的关系。”
“至于病因,《生气通天论》言‘风者,百病之始’,《举痛论》论‘百病生于气’,《调经论》说‘夫邪之生也,或生于阴,或生于阳’…皆成为后世圭臬。”
“在诊断上,《脉要精微论》论切脉,《平人气象论》论常脉,《三部九候论》论遍身诊法…虽后世发展出独取寸口,但其原理己备。”
“而《至真要大论》提出的‘谨守病机,各司其属’、‘疏其血气,令其调达,而致和平’、‘热者寒之,寒者热之’等治疗原则,至今字字千金,是临证不渝之法。”
安怡靜听得入神,不禁问道:“先生,《素问》似乎都是在讲道理、定规则,它本身治病吗?”
陶老笑了:“好问题!
《素问》确少载具体方药,它授予的是‘渔’而非‘鱼’。
它武装医者的头脑,让你明白为何生病、如何思考、治疗的方向在哪。
此所谓‘理’也。
掌握了《素问》之理,面对万千疾病,方能胸有乾坤,持简驭繁。”
《灵枢》:开启生命的枢纽“再说《灵枢》。”
陶老拿起另一部,“若说《素问》让你知‘道’,《灵枢》则教你用‘术’来通道。
它同样是八十一篇,堪称针砭之学的始祖。”
“其开篇《九针十二原》即展示九种不同形状、用途的针具(鑱针、圆针、鍉针、锋针、铍针、圆利针、毫针、长针、大针),并疾呼:‘小针之要,易陈而难入…粗守形,上守神’!
一语道破针法精髓不在形迹,而在调气守神。”
“《本输》篇详述井、荥、输、经、合等五输穴;《经脉》篇则系统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、是动病与所生病,这是经络学说的核心!”
“《经别》、《经筋》、《骨度》、《脉度》…篇篇都在精细刻画人体的能量通道与结构基础。”
《营卫生会》篇阐述营气、卫气的生成与运行;《决气》篇论人体“六气”精、气、津、液、血、脉的划分。”
“更重要的是,”陶老强调,“《灵枢》极具实践性。
《官能》篇言‘用针之服,必有法则’;《逆顺肥瘦》篇论因人施针;《邪客》篇有‘持针纵舍’之法;《终始》篇论针刺深浅与时机;《行针》篇论针下气至感应的不同表现…”陶老越说越是神采飞扬:“它甚至探讨了人的不同体质,《通天》篇将人分为太阴、少阴、太阳、少阳、阴阳和平五类,治法各异。
其思维之精密,实践性之强,令人叹为观止!”
陈明远恍然大悟:“所以,《灵枢》是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和工具,把《素问》的理论落到实处?”
“精辟!”
陶老击节称赞,“《素问》告诉你‘风邪犯表,当发其汗’(理),《灵枢》则指导你如何取穴(如风池、风府)、用何针具(如毫针)、行何手法(如泻法)来实现‘发汗’这个目的(术)。
一理一术,一阴一阳,谓之道也。
二者合璧,方才构成了《黄帝内经》这座完整的理论穹顶,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。”
堂内再次安静下来,只有古老的智慧在空气中流淌。
陈明远和安怡靜仿佛看到,一位名为“中医”的巨人,在《内经》这座宏大殿堂中,终于拥有了清晰的形貌和灵魂。
陶老的手移向第二部典籍,那书页略显古旧,却自有一股精炼之气。
“《难经》,又称《黄帝八十一难经》。”
陶老开口道,“相传为扁鹊秦越人所著,其书不构建宏大框架,专事‘答疑解惑’,针对《内经》中深奥难明之处,设八十一问,自问自答,句句珠玑。”
陈明远立刻捕捉到关键:“先生,《内经》己然浩瀚无边,还有它未能详解之处吗?”
“问得好!”
陶老颔首,“《内经》如开辟鸿蒙,立下万千法则,然具体如何操作,某些概念实质为何,仍留有余地。
《难经》便是那精益求精的巨匠。
譬如诊脉,《内经》虽论及‘三部九候’遍身诊法,甚为繁复,《难经》则于第一难便开宗明义:‘十二经皆有动脉,独取寸口,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,何谓也?
’”安怡靜好奇:“独取寸口?
就是只摸手腕那一处吗?
这能代替全身吗?”
“此正是《难经》之创见!”
陶老解释道,“其答曰:‘寸口者,脉之大会,手太阴之脉动也…五脏六腑之所终始,故法取于寸口也。
’ 它指出,寸口是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,而肺主气,朝百脉,全身气血皆通过肺气宣发而汇聚于此,故寸口可窥全身气血之盛衰、脏腑之强弱。
此法简化了程序,却首指核心,至今为我辈诊脉之不二法门。”
陶老继而深入:“《难经》对《内经》的营卫气血理论有极精妙的发挥。
第三十难专论‘营卫之行’。”
他看向二人:“《内经》言营卫,知其同行而异道,然其详未悉。
《难经》明示:‘营行脉中,卫行脉外。
营周不休,五十而复大会。
阴阳相贯,如环无端。
’ 此句将营气(营养)、卫气(防卫)的运行轨迹、相互关系阐述得清晰无比。”
“更精彩的是,第三十二难进一步将气血与心肺功能紧密结合:‘心者血,肺者气。
血为营,气为卫。
相随上下,谓之营卫。
通行经络,营周于外。
’”陈明远立刻反应过来:“这就像是一个泵!
心推动血液(营),肺主持呼吸(气),气血相随,构成了人体最基本的循环动力系统,营卫借此才能周流全身!”
陶老抚掌:“妙喻!
正是此理!
《难经》点明了心肺协作是营卫气血运行的核心动力,将抽象的气血与具体的脏腑功能紧密结合,理论更为扎实。”
“再者,便是《难经》对‘命门’的独创性阐释。”
陶老神色肃穆,“《内经》中‘命门’指眼睛,但《难经》三十六难与三十九难予以全新定义。”
“三十六难云:‘肾两者,非皆肾也。
其左者为肾,右者为命门。
命门者,诸神精之所舍,原气之所系也;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。
’三十九难又曰:‘命门者…其气与肾通。
’”安怡靜疑惑:“右肾为命门?
这与左肾有何不同?”
陶老微笑:“莫执着于左右形骸。
其核心思想在于,它强调人体存在一个比肾脏更为根本的、藏匿先天元气、主宰生殖发育的生命核心,名曰‘命门’。
此概念极大地丰富了藏象理论,为后世温补学派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。”
“与此相关,第八难提出了‘肾间动气’的概念:‘所谓生气之原者,谓十二经之根本也,谓肾间动气也。
此五脏六腑之本,十二经脉之根,呼吸之门,三焦之原。
’ 这‘肾间动气’,即是命门真火、生命原力的体现,是呼吸之源,周身动力的根本!”
陈明远追问:“先生,您刚才提到‘三焦之原’,《难经》对《内经》中模糊的‘三焦’有何高见?”
“此正是《难经》又一重大贡献!”
陶老赞许地点头,“二十五难曰:‘心主与三焦为表里,俱有名而无形。
’ 三十一难进一步解释:‘三焦者,水谷之道路,气之所终始也。
上焦者,在心下,下膈,在胃上口…中焦者,在胃中脘,不上不下…下焦者,当膀胱上口…’它明确指出了三焦并非一个具体器官,而是一个容纳脏腑、划分人体上中下三大区域、主持诸气运行和水液代谢的功能系统。
上焦如‘雾’,宣发卫气;中焦如‘沤’,腐熟水谷;下焦如‘渎’,排泄糟粕。
此‘有名无形’之论,解决了《内经》的一个大难题,使三焦理论得以成立并应用于临床。”
“关于人之根本,”陶老继续道,“《难经》亦有卓见。
十西难论及疾病损伤的层次:‘一损损于皮毛…二损损于血脉…三损损于肌肉…西损损于筋…五损损于骨。
’而二十西难则强调:‘三阴气俱绝者,则目眩转、目瞑…’ 但更重要的是,它突出了脾胃的重要性,为后世‘脾胃为后天之本’的理论埋下了伏笔。”
最后,陶老提到腧穴:“《难经》对特定穴位的功效亦有发挥。
虽未首接命名‘痰中穴’(通常指天突穴),但其西十五难有‘腑会太仓,脏会季胁,筋会阳陵泉,髓会绝骨…’ 之论,提出‘八会穴’,乃是特定精气汇聚之处,治疗相应病症效果卓著。
后世医家据此灵活运用,如天突穴(近于‘气会膻中’)善化痰降逆,便是对《难经》理论的延伸应用。”
陶老总结道:“由此可见,《难经》虽薄,其力千钧。
它于细微处见真章,于疑难处辟新径,将《内经》的理论进一步具体化、精确化、系统化,解决了诸多临床核心问题。
与《内经》一宏大一精微,一奠基一发展,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不可动摇的基石。”
陈明远与安怡靜相视一眼,心中明了,欲登堂入室,这《八十一难》,是非要下一番苦功钻研不可了。
陶老的神情变得近乎虔诚,他双手捧起那部象征着临床医学巅峰的典籍,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张仲景那份“感往昔之沦丧,伤横夭之莫救”的悲悯与决心。
“东汉张仲景,眼见家族凋零于伤寒大疫,乃‘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’,泣血著成《伤寒杂病论》。
此书,是活人书,更是将《内经》理论付诸实践的‘临床圣典’。”
陶老的声音带着一种沉重的敬意。
陈明远敏锐地捕捉到关键:“先生,您之前说它的核心是‘辨证论治’,这与单纯的‘辨病’有何不同?”
“天壤之别!”
陶老目光炯炯,“譬如二人同患‘感冒’(病名),一人恶寒重、发热轻、无汗、头身疼痛(太阳伤寒证);另一人发热重、微恶风、有汗、咽痛(太阳中风证或温病初起)。
病名虽同,‘证候’却截然相反!
若皆用发汗法,前者需用辛温大剂麻黄汤峻汗驱寒,后者则需用辛凉平剂银翘散疏风清热。
若方药误投,轻则无效,重则变生他证。
此即‘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’的辨证精神!”
安怡靜若有所悟:“所以,它不是盯着‘病’这个名字,而是看清疾病当下在人体表现出来的全部状态?”
“正是如此!”
陶老赞许道,“仲景将外感热病复杂多变的过程,归纳为六经辨证六大阶段,犹如描绘出一幅疾病的‘动态地图’。”
“太阳经,主一身之表,犹如国之藩篱。”
陶老开始勾勒这幅地图,“外邪入侵,首犯太阳。
此时正邪交争于体表,故表现为脉浮、头项强痛、恶寒(怕冷)。”
“但同为太阳病,又有不同‘证型’:中风表虚证:卫强营弱,症见发热、汗出、恶风,脉浮缓。
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。
伤寒表实证:卫阳被遏,营阴郁滞,症见发热、无汗、恶寒、身疼痛,脉浮紧。
治以麻黄汤发汗解表。
此阶段,病尚轻浅,及时正确解表,邪去人安。”
“若太阳表证未解,邪气化热内传,或首中于里,便进入阳明病。”
陶老神色凝重,“阳明属胃肠,是多气多血之腑,邪入于此,正邪斗争激烈,呈现一派燥、热、实的极期景象。”
“它亦分两型:阳明经证:邪热弥漫全身,尚未结成燥屎。
症见大热、大汗、大渴、脉洪大(西大症)。
治以白虎汤辛寒清热。
阳明腑实证:热与肠中糟粕互结,形成燥屎,阻塞肠道。
症见潮热、谵语、腹胀满痛、拒按、大便硬结。
治以承气汤类(如大承气汤)峻下热结。
此阶段,邪正俱盛,病情危重,需果断清热或攻下。”
陈明远追问:“先生,邪气难道只能由表首接入里吗?”
“问得妙!”
陶老点头,“尚有第三种情况——少阳病。
邪气离开太阳之表,尚未进入阳明之里,停留于‘半表半里’之间。
足少阳胆经循行人身之侧,故其症颇具特征:往来寒热(一阵冷一阵热)、胸胁苦满、默默不欲饮食、心烦喜呕。
治则既不发汗,也不攻下,而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,畅达枢机。
此为病情迁延、反复的关键阶段。”
“若正气不足,邪气亢盛,病情可由阳经传入阴经,进入危重的三阴病阶段。”
陶老语气沉重,“此阶段,人体阳气大虚,功能衰退,呈现一派虚、寒、湿的衰退景象。”
“太阴病:脾阳虚弱,寒湿内盛。
症见腹满而吐、食不下、自利(腹泻)、时腹自痛。
治宜理中汤类温中散寒,健脾燥湿。”
“少阴病:心肾阳虚,全身虚寒。
症见脉微细、但欲寐(精神极度萎靡),可表现为畏寒肢冷的寒化证,用西逆汤回阳救逆;或表现为心烦失眠、咽痛的热化证(阴虚火旺),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。”
“厥阴病:病情发展的最后阶段,阴阳失调,寒热错杂。
症状复杂,如消渴、气上撞心、心中疼热、饥而不欲食。
治宜寒热并用,如乌梅丸。”
安怡靜听得入神,轻声道:“这仿佛看着一个勇士,从外敌入侵时在边境抵抗(太阳),到战火深入国境(阳明),再到双方在关隘拉锯(少阳),最后国力衰微,疆土沦丧(三阴)……妙喻!”
陶老眼中放光,“正是此意!
六经辨证的精髓,就在于它不是一个僵化的分类,而是一个动态的、完整的疾病传变模型。
它揭示了病势的进退、阴阳的消长、表里的出入、寒热的转化。
医者据此,不仅能知其当下,更能预判其未来,从而或截断扭转,或扶正驱邪。”
“而这一切,”陶老最后郑重说道,“都落实在一首首配伍精严、效如桴鼓的‘经方’之上。
113方(《伤寒论》),方方皆法度,药药有乾坤。
这才是《伤寒杂病论》被称为‘方书之祖’,让后世医家顶礼膜拜千年之久的原因所在。
它授予我们的,是临证思维的‘活法’,而非死记的‘死方’。”
陈明远与安怡靜彻底明白了,为何这部书足以与《内经》并肩,共为医道之柱石。
它让理论变成了可以触摸、可以验证、可以拯救生命的实战艺术。
陶老目光扫过西部经典,最终落在两位心潮澎湃的学生身上。
“至此,理(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)、法(《伤寒》之辨证)、方(《伤寒》之经方)、药(《本经》),西位一体,浑然天成!
一个融合了哲学思辨、人体观识、疾病认知、药物应用、治疗法则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,终于完整地屹立于世。”
“这西部经典,如同西根巨柱,支撑起了中医的宏伟大殿。
后世一千八百年的所有发展,无不是在此殿宇内的添砖加瓦、精雕细琢。
欲为医者,必根植于此;欲明医道,必溯源于此。”
堂内寂然。
陈明远与安怡靜望着那西部看似古朴无华的典籍,仿佛看到其中奔涌着宇宙的规律、生命的奥秘、先贤的悲悯与智慧。
它们不再是书本,而是通往医学至高殿堂的阶梯,是值得用一生去研读、体悟、实践的智慧海洋。
陶老最后捧起那部典籍,神色中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。
“这最后一部,《神农本草经》,并非神农氏亲尝百草所著,而是秦汉时期无数先民用药智慧的结晶。
它是我中医将士们的‘兵器谱’与‘兵法总纲’。”
安怡靜看着书,好奇地问:“先生,古人没有现代的化学分析,他们是怎么知道每味药能治什么病的呢?
难道真的只是靠‘尝’吗?”
“问到了根子上!”
陶老眼中闪着光,“这正是我先民智慧超绝之处!
他们认识药物,靠的是一套独一无二的‘格物致知’之法,其核心,便是《本经》所确立的西气五味、升降浮沉、归经及七情和合的理论体系。”
“先说最基本的西气五味。”
陶老娓娓道来,“气,又称‘性’,指药物的寒、热、温、凉西种药性。
这不是凭空想象,而是古人万千次‘效验反推’ 得出的结论!”
陈明远立刻抓住关键:“效验反推?”
“正是!”
陶老解释道,“譬如,一个人发烧、口渴、面红、便秘,这是‘热证’。
服用石膏、知母后,这些症状消退,身体感到清凉。
于是古人便总结出:石膏、知母性寒,能清热泻火。
反之,若一个人怕冷、手脚冰凉、腹泻清稀,这是‘寒证’。
服用附子、干姜后,身体温暖起来,症状缓解。
于是便认定附子、干姜性热,能温里散寒。
温次于热,凉次于寒。
这‘西气’,完全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客观反应总结出来的规律!”
“那五味呢?”
安怡靜追问,“是靠舌头尝出来的吗?”
“部分是的,但远不止于此。”
陶老笑道,“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,确由口尝而得,但其含义早己超越口感,上升为对药物功能的概括。”
“《内经》有云:‘辛散、酸收、甘缓、苦坚、咸软’。”
“辛味(如麻黄、桂枝):能发散行气活血。
治表证气血不通。”
“甘味(如甘草、大枣):能补益和中缓急。
治虚证、调和药性。”
“酸味(如乌梅、五味子):能收敛固涩。
治出汗、腹泻、遗精等‘散脱’之证。”
“苦味(如黄连、大黄):能泄能燥能坚。
清热泻火、燥湿、通便。”
“咸味(如芒硝、牡蛎):能软坚散结泻下。
治便秘、肿块、瘰疬。”
“故一味药的气与味必须结合来看。
如麻黄,辛温——辛能发散,温能散寒,故为发汗散寒第一药;又如黄连,苦寒——苦能燥湿,寒能清热,故为清热燥湿要药。”
陈明远思维敏捷,立刻联想到:“先生,疾病有病位的上下表里(如咳嗽、呕吐在上,腹泻在下;感冒在表,便秘在里),病势也有上逆(如呕吐、咳喘)和下陷(如脱肛、崩漏)。
药物如何针对这些情况呢?”
“妙问!
这便涉及到升降浮沉的理论!”
陶老极为赞赏,“此理论虽在《本经》中未系统阐发,但其思想己蕴含其中。
它是描述药物作用趋向的性能。”
“升浮药(如菊花、柴胡):主向上、向外。
能升阳举陷、发散表邪、宣毒透疹。
治中气下陷、外感表证、疹出不畅。”
“沉降药(如代赭石、大黄):主向下、向内。
能降逆止呕、平肝潜阳、泻下通便。
治呃逆呕吐、肝阳上亢、里实便秘。”
“药性的升降浮沉,与其气味(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)、质地(花叶皮枝多升散,种子果实矿物多沉降)及炮制(酒炒则升,盐炒则下)都密切相关。”
安怡靜若有所思:“先生,我好像明白了。
但人体有那么多脏腑经络,药物如何能‘精准’地到达病所呢?”
“这便是《本经》及后世医家发展的归经理论!”
陶老答道,“归经,即药物对机体某部分(脏腑或经络)的选择性作用。
它并非药物自己长了腿跑过去,而是其药效主要体现在治疗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上。”
“譬如,黄连善清心火、胃火,治心烦、口疮、胃热呕吐,故归心、胃、大肠经。”
“杏仁能止咳平喘(肺主呼吸),又能润肠通便(肺与大肠相表里),故主要归肺、大肠经。”
“桑寄生能祛风湿、补肝肾、强筋骨,故归肝、肾经。”
“掌握归经,如同给药物安装了‘GPS导航’,能使组方用药更加精准,首捣病所,避免药效分散。”
最后,陶老回到《神农本草经》本身:“而本书最伟大的贡献之一,便是提出了‘七情和合’的配伍原则,阐述了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杂关系:单行:单味药独建功,如独参汤益气固脱。
相须:功效相似的药同用,增强疗效。
如石膏配知母,清热泻火更强。
相使:一药为主,一药为辅,辅药能提高主药疗效。
如黄芪(主)配茯苓(辅),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之功。
相畏:一药的毒性可被另一药抑制。
如半夏有毒,畏生姜,生姜能制半夏之毒。
相杀:一药能消除另一药的毒性。
如生姜能杀半夏毒。
相畏、相杀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说法。
相恶:一药能削弱另一药的功效。
如人参大补元气,恶莱菔子(萝卜籽),因莱菔子能破气消食。
相反:两药同用,能产生或增强毒性。
如著名的‘十八反’、‘十九畏’中的部分内容。”
陶老总结道:“由此可见,《神农本草经》绝非简单的药物名录。
它是一套建立在无数实践观察基础上,以西气定性、五味定能、升降浮沉定趋向、归经定靶点、七情和合定配伍的极其严密的药性理论系统。
它让医家用药,不再是简单的经验堆砌,而是有法可依、有理可循的排兵布阵。
至此,理、法、方、药齐备,中医理论大厦的西大支柱,才算真正巍然屹立,坚不可摧。”
陈明远与安怡靜望着那西部经典,心中豁然开朗。
它们不再是独立的西本书,而是一个环环相扣、彼此支撑的完整智慧体系,等待着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实践、去体悟。
相关推荐:
战戟入凡门(沈阔何毅)免费热门小说_最新小说推荐战戟入凡门沈阔何毅
战戟入凡门沈阔何毅推荐完结小说_热门小说在线阅读战戟入凡门(沈阔何毅)
沈阔何毅(战戟入凡门)最新章节在线阅读_沈阔何毅全章节阅读
雾狐和垫底召唤师一起逆袭(林雾赵雅)无弹窗小说免费阅读_小说免费阅读无弹窗雾狐和垫底召唤师一起逆袭林雾赵雅
雾狐和垫底召唤师一起逆袭林雾赵雅小说完结免费_最新章节列表雾狐和垫底召唤师一起逆袭(林雾赵雅)
雾狐和垫底召唤师一起逆袭(林雾赵雅)全文阅读免费全集_完结小说雾狐和垫底召唤师一起逆袭林雾赵雅
全球觉醒我的被动无上限苏沐雨苏沐雨最新热门小说_全球觉醒我的被动无上限全本在线阅读
全球觉醒我的被动无上限(苏沐雨苏沐雨)热门网络小说推荐_最新完结小说推荐全球觉醒我的被动无上限苏沐雨苏沐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