雾锁青川砚陈砚苏晚免费小说在线阅读_最新章节列表雾锁青川砚(陈砚苏晚)

雾锁青川砚陈砚苏晚免费小说在线阅读_最新章节列表雾锁青川砚(陈砚苏晚)

作者:白天睡觉晚上加更

军事历史连载

小说《雾锁青川砚》是知名作者“白天睡觉晚上加更”的作品之一,内容围绕主角陈砚苏晚展开。全文精彩片段:青川镇的雨,缠了百年未散。 顶尖考古学家陈砚带着爷爷留下的“砚”字青瓷片赴镇,本为探寻消失的南宋青川窑遗址,却在踏入这片深山的瞬间,被卷入一场横跨千年的谜团——镇口老供销社突现的神秘青花瓷瓶、瓷片坡上时隐时现的女人哭声、后山青石板下沈砚秋的绝笔信,以及与自家传家宝如出一辙的紫檀木盒,将他与那位能烧出“会动山水”的宋代瓷匠紧紧捆绑。 《考古中国》记者苏晚的意外加入,让线索逐渐清晰:青川窑的突然消亡,并非天灾,而是为守护某样“不能落入奸人之手”的核心技艺;陈砚的祖辈,竟是沈砚秋等待的“陈郎”后人。可随着发掘深入,危险也步步紧逼——送瓶人的诡异追踪、镇民讳莫如深的眼神、沈婆婆孙女坠崖的真相,都指向一个隐藏在浓雾后的秘密组织,他们同样在寻找那批刻着技艺的瓷片。 当陈砚在防空洞的暗格里摸到那叠泛着釉光的瓷片时,雨雾中终于传来跨越千年的回响:这不仅是一场考古,更是一场跨越世代的守护。而青川镇的雨,要等所有真相浮出水面,才肯真正停歇。

2025-10-08 21:13:39
青川镇的雨,总带着股化不开的湿气。

陈砚把最后一箱考古工具搬进镇口的老供销社时,檐角的雨珠正顺着褪色的“为人民服务”木牌往下滴,在青石板路上砸出一个个浅坑。

空气里混着泥土、腐叶和老木头的味道,比他之前待过的任何一个考古现场都要沉郁,像块浸了水的绒布,裹得人呼吸都慢了半拍。

“陈教授,这就是镇上给您腾的地方,委屈您先住下。”

镇政府的小李搓着手,指了指供销社里间的小房间,“门窗都修过了,就是潮气重,我给您多抱了两床被子。”

陈砚点点头,目光扫过空荡荡的货架。

货架上还留着几十年前的痕迹,有的地方用粉笔画着歪歪扭扭的“肥皂火柴”,有的贴着泛黄的纸,上面的字迹己经模糊不清。

墙角堆着几个破麻袋,里面不知道装着什么,鼓鼓囊囊的,在昏暗的光线下像蹲在那儿的人影。

“青川遗址的具体位置,明天我带您过去?”

小李又说,语气里带着点小心翼翼。

陈砚是国内顶尖的考古学家,这次能请他来青川镇,是镇里费了好大劲才争取到的机会——半年前,几个村民在深山里挖药材时,无意间发现了一处疑似宋代的墓葬,消息传出去后,县里的文物局来了人,看了两眼就说是“重大发现”,可挖了半个月,除了几块碎陶片,什么都没找着,最后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陈砚身上。

“不用,”陈砚放下手里的背包,从里面掏出一张折叠的地图,“我昨晚己经对照卫星图标好了位置,明天一早我自己过去就行,你忙你的。”

小李愣了愣,还想说什么,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

一个穿着蓝色冲锋衣的女孩背着巨大的登山包跑了进来,头发湿了大半,贴在脸颊上,手里还攥着个相机,镜头盖都没来得及盖。

“请问这里是陈砚教授的住处吗?”

女孩喘着气,眼睛亮得像雨后的星星,扫过陈砚和小李,最后落在陈砚身上,“我是《考古中国》的记者,我叫苏晚,之前跟您的助理联系过,说您今天到青川镇,我特地赶过来的。”

陈砚皱了皱眉。

他不喜欢考古过程中有记者跟着,记者的镜头会打乱现场的节奏,更重要的是,考古不是猎奇,很多时候需要沉下心来一点点清理、记录,容不得半点浮躁。

“我没同意过采访。”

陈砚的语气很淡,转身就往房间走,“你找错人了。”

苏晚愣在原地,手里的相机差点滑掉。

她来之前做了不少功课,知道陈砚性子冷,不爱说话,可没想到会这么首接地拒绝。

小李在旁边打圆场:“苏记者,陈教授刚到,可能有点累,你要不先找个地方住下,等明天再说?”

“不行啊,”苏晚急了,追了两步,“我跟编辑部保证了,一定要拿到陈教授这次考古的独家报道,要是搞砸了,我这个月的绩效就没了。”

她说着,从背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,翻开,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关于青川镇的资料,“而且我不是来添乱的,我查了青川镇的地方志,里面提到过宋代的时候这里有个‘青川窑’,专门烧青瓷,要是这次的遗址真跟青川窑有关,说不定能填补宋代青瓷研究的空白——”陈砚的脚步停住了。

青川窑。

这个名字他在来之前也查过资料,可现存的文献里,关于青川窑的记载少得可怜,只有寥寥几句,说它“产青釉瓷,质坚,色如黛”,除此之外,再无其他。

如果苏晚手里的地方志里有更多关于青川窑的记载,那说不定能为这次的考古提供重要线索。

“你的地方志,能给我看看吗?”

陈砚转过身,目光落在苏晚手里的笔记本上。

苏晚眼睛一亮,立刻把笔记本递过去:“当然能!

这是我从市图书馆复印的,原件是清代道光年间修的《青川镇志》,里面有两页专门写青川窑的,还提到了窑主的姓氏,叫沈——沈?”

陈砚接过笔记本,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,上面的字迹是手写的,娟秀工整,“沈什么?”

“沈砚秋。”

苏晚凑过来,指着其中一行字,“上面说沈砚秋是南宋绍兴年间的人,不仅是青川窑的窑主,还是个很厉害的瓷匠,能在瓷器上画出‘会动的山水’,当时很多达官贵人都来找他订瓷,不过后来不知道为什么,青川窑突然就消失了,沈砚秋也没了踪迹。”

陈砚的指尖顿住了。

沈砚秋。

这个名字像根细针,轻轻扎了他一下。

他爷爷临终前,曾给他留过一个紫檀木的盒子,里面装着一块残破的青瓷片,瓷片上刻着一个“砚”字,爷爷说,他们陈家的祖辈,跟一个姓沈的瓷匠有关系,可具体是什么关系,爷爷没来得及说就走了。

难道,这个沈砚秋,就是爷爷说的那个姓沈的瓷匠?

“陈教授,您怎么了?”

苏晚注意到陈砚的脸色有点不对劲,“是不是哪里不舒服?”

“没事。”

陈砚把笔记本还给苏晚,语气缓和了些,“你想跟着采访也可以,但有三个条件。”

苏晚立刻点头:“您说!

别说三个,十个我都答应!”

“第一,不能干扰考古现场的工作,拍摄、记录都要经过我的同意。”

陈砚说,“第二,考古过程中发现的任何文物,在没经过文物局鉴定之前,不能对外报道。

第三,晚上不准单独外出,青川镇的后山地形复杂,又经常下暴雨,容易出事。”

“没问题!”

苏晚一口答应下来,掏出手机就记在备忘录里,“我保证严格遵守,绝不添乱!”

小李见事情解决了,松了口气:“那你们先收拾,我下午再过来,给你们送点米面油。”

说完,就撑着伞走了。

供销社里只剩下陈砚和苏晚两个人,雨还在下,檐角的雨珠滴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,显得格外清晰。

苏晚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,把登山包打开,里面除了相机、笔记本,还有几件换洗衣物和一个小小的急救包。

“陈教授,您之前来过青川镇吗?”

苏晚一边叠衣服,一边问。

“没有。”

陈砚正在整理考古工具,把小刷子、铲子、放大镜一一摆在桌子上,“第一次来。”

“那您对青川遗址有什么期待吗?

比如希望能发现什么文物?”

苏晚又问,眼睛里满是好奇。

陈砚抬头看了她一眼,苏晚的头发己经干了些,扎成一个马尾,露出光洁的额头,看起来很年轻,大概二十三西岁的样子,眼里满是对考古的热情,像极了刚入行时的自己。

“考古不是寻宝。”

陈砚说,“我们的目的是还原历史,而不是寻找值钱的文物。

青川遗址如果真的是青川窑的遗址,那我们最希望发现的,是能证明青川窑烧造工艺、生产规模的遗迹,比如窑炉、作坊、未烧完的瓷坯,这些比任何一件完整的瓷器都重要。”

苏晚点点头,把相机放在桌子上,拿起那块残破的青瓷片——刚才陈砚整理东西时,不小心把它从背包里掉了出来。

“陈教授,这块瓷片是您带来的吗?”

苏晚仔细看着瓷片,瓷片的颜色是深青色,质地很细腻,边缘虽然残破,但能看出上面刻着一个“砚”字,“这上面的字,跟沈砚秋的‘砚’字一样呢。”

陈砚把瓷片拿过来,小心翼翼地放回紫檀木盒子里:“是我爷爷留下的。”

“您爷爷也是考古学家吗?”

苏晚问。

“不是,他是个中学老师,教历史的。”

陈砚说,语气里带着点怀念,“他一辈子都喜欢研究地方史,尤其是跟瓷器有关的历史,可惜没机会亲眼看看青川窑的遗址。”

苏晚没再追问,她能感觉到陈砚提到爷爷时,语气里的伤感,于是转移了话题:“对了,陈教授,我刚才来的时候,看到镇口有个老奶奶在卖烤红薯,闻着特别香,要不要晚上我们去买两个?”

陈砚愣了愣,他己经很久没吃过烤红薯了。

小时候,爷爷经常在冬天的晚上,给他烤一个热乎乎的红薯,他捧着红薯,坐在爷爷身边,听爷爷讲历史故事,那是他童年最温暖的回忆。

“好。”

陈砚点点头,继续整理工具。

苏晚笑了,觉得这个看起来冷冰冰的教授,其实也没那么难相处。

傍晚的时候,雨停了。

夕阳透过云层,给青川镇镀上了一层金色。

苏晚拉着陈砚去镇口买烤红薯,卖红薯的老奶奶很热情,给他们挑了两个最大的,还说:“你们是来挖古董的吧?

镇上的人都知道了,说来了个厉害的教授,说不定能挖出宝贝呢。”

“奶奶,您知道青川窑吗?”

苏晚一边剥红薯皮,一边问。

老奶奶想了想,摇摇头:“不知道,不过后山那边有个‘瓷片坡’,每次下完雨,地上都会冒出好多碎瓷片,颜色跟你们刚才看的那个瓷片差不多,深青色的。”

陈砚的眼睛亮了。

瓷片坡?

难道那里就是青川窑的遗址所在地?

“奶奶,瓷片坡怎么走?”

陈砚问。

“就在后山的半山腰,不过你们可别去啊。”

老奶奶一脸严肃,“那地方邪乎得很,前几年有个年轻人去那里挖瓷片,结果摔下山崖,断了腿,还有人说,晚上能在瓷片坡听到有人哭的声音,像是女人的哭声。”

苏晚的手顿了一下,剥红薯皮的动作慢了下来:“奶奶,您是说真的吗?

还是只是传说?”

“当然是真的!”

老奶奶说,“我年轻的时候,跟我男人去过一次瓷片坡,刚走到那儿,就听到一阵哭声,吓得我们赶紧跑了,从那以后,再也没去过。”

陈砚没说话,手里的红薯还冒着热气,可他却觉得有点冷。

他拿出手机,打开卫星地图,在青川镇后山的位置标记了一个点——明天,他要去瓷片坡看看。

回到供销社时,天色己经暗了下来。

苏晚把剩下的红薯用保鲜膜包好,放进桌子上的小冰箱里,然后拿出相机,开始整理今天拍的照片。

陈砚则坐在桌子前,打开笔记本电脑,开始查阅关于青川窑的资料。

突然,外面传来一阵敲门声。

“谁啊?”

苏晚放下相机,走过去开门。

门口站着一个穿着黑色外套的男人,个子很高,戴着一顶鸭舌帽,帽檐压得很低,看不清脸。

男人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袋子,递给苏晚:“请问是陈砚教授吗?

有人让我把这个交给您。”

苏晚愣了愣,回头看了看陈砚:“陈教授,有人给您送东西。”

陈砚走过来,接过袋子,袋子是密封的,摸起来硬硬的,像是装着什么瓷器之类的东西。

“谁让你送的?”

陈砚问。

男人抬起头,帽檐下的眼睛很亮,却没什么温度:“我不知道,只是受人所托。”

说完,转身就走了,很快消失在夜色里。

陈砚把袋子放在桌子上,苏晚凑过来:“陈教授,这里面是什么啊?

会不会是文物?”

陈砚没说话,小心翼翼地打开袋子。

袋子里装着一个青花瓷瓶,瓶身很干净,没有任何花纹,只有瓶底刻着一个“沈”字。

“这是……”苏晚惊讶地睁大眼睛,“这看起来像是明代的青花瓷啊!

怎么会有人突然给您送这个?”

陈砚拿起青花瓷瓶,指尖划过瓶底的“沈”字,心里咯噔一下。

这个“沈”字,跟沈砚秋的“沈”字,写法一模一样。

而且,这个青花瓷瓶的造型,他好像在爷爷留下的那本旧相册里见过——相册里有一张老照片,照片上是一个青花瓷瓶,跟眼前这个几乎一模一样,爷爷在照片旁边写了一行字:“沈家旧物,1943年于青川镇所得。”

1943年。

青川镇。

沈家。

这几个词在陈砚的脑海里盘旋,像一团乱麻,理不出头绪。

那个送东西的男人是谁?

为什么要给她送这个青花瓷瓶?

这背后,到底藏着什么秘密?

“陈教授,您怎么了?”

苏晚看到陈砚的脸色越来越沉,担心地问,“这个瓷瓶有问题吗?”

陈砚把青花瓷瓶放回袋子里,密封好:“明天我们先去瓷片坡,这个瓷瓶的事,以后再说。”

他知道,现在不是纠结这个的时候,青川遗址的考古工作才是最重要的,可他的心里,却像被什么东西揪着,总觉得这个突然出现的青花瓷瓶,跟青川窑、跟沈砚秋,甚至跟他的爷爷,都有着某种联系。

夜色渐深,青川镇安静下来,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叫声,和檐角滴落在青石板上的余音。

陈砚躺在床上,翻来覆去睡不着,他想起爷爷留下的那个紫檀木盒子,想起那块残破的青瓷片,想起那个神秘的送瓶人,还有老奶奶说的瓷片坡上的哭声。

一切都像是一个谜团,而他,才刚刚摸到谜团的边缘。

第二天一早,天刚蒙蒙亮,陈砚就醒了。

苏晚己经起了,正在院子里洗漱,看到陈砚出来,笑着说:“陈教授,早啊!

我刚才去镇口买了豆浆油条,快过来吃!”

陈砚走过去,接过豆浆,喝了一口,温热的豆浆顺着喉咙滑下去,驱散了清晨的凉意。

“吃完我们就去瓷片坡。”

陈砚说。

“好!”

苏晚点点头,加快了吃饭的速度。

吃完饭,他们背着考古工具和相机,往后山走去。

青川镇的后山很高,山路崎岖,到处都是杂草和碎石,走了大约一个小时,他们才看到老奶奶说的瓷片坡。

瓷片坡其实是一个不算太陡的山坡,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碎瓷片,颜色大多是深青色,跟陈砚爷爷留下的那块瓷片颜色一样。

阳光照在瓷片上,反射出淡淡的光泽,像是撒了一地的碎玉。

“这里真的有这么多瓷片!”

苏晚惊讶地蹲下来,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瓷片,“这上面好像有花纹!”

陈砚走过去,接过瓷片,仔细看了看。

瓷片上确实有花纹,是淡淡的山水纹,线条细腻,虽然只有一小部分,但能看出画工很精湛,跟苏晚提到的《青川镇志》里说的“会动的山水”很像。

“这应该就是青川窑的瓷片。”

陈砚说,拿出小刷子,开始清理瓷片周围的泥土,“我们先在这里做个初步的勘察,记录一下瓷片的分布范围和密度,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进行发掘。”

苏晚点点头,拿出相机,开始拍摄瓷片坡的全景,然后又蹲下来,给每一块有花纹的瓷片拍照、编号。

他们忙了一上午,太阳升到头顶的时候,陈砚己经在地图上标记了瓷片的分布范围——整个瓷片坡大约有两百平方米,瓷片的密度很大,尤其是在山坡中间的位置,几乎每走一步都能看到碎瓷片。

“这里应该就是青川窑的核心区域。”

陈砚擦了擦额头上的汗,“下午我们带工具过来,先挖一个探方,看看下面有没有窑炉或者作坊的遗迹。”

苏晚刚想点头,突然听到一阵哭声。

哭声很轻,像是女人的声音,断断续续的,从山坡的另一边传来,混着风吹过树叶的声音,显得格外诡异。

“陈教授,你听到了吗?”

苏晚的声音有点发颤,抓着相机的手紧了紧,“好像有人在哭。”

陈砚皱了皱眉,竖起耳朵听。

哭声很模糊,时有时无,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,又像是就在身边。

“别慌,可能是风吹过山谷的声音。”

陈砚说,虽然他心里也觉得不对劲,但还是先安抚住苏晚。

可就在这时,哭声突然变大了,清晰地传到他们耳朵里,像是一个女人在低声诉说着什么,带着无尽的悲伤。

苏晚吓得站起来,躲到陈砚身后:“陈教授,这不是风声,真的有人在哭!”

陈砚也站了起来,目光扫过山坡的另一边。

那边长满了茂密的树林,树枝交错,挡住了视线,看不到里面的情况。

“你在这里等着,我过去看看。”

陈砚说,拿起放在地上的铲子,往树林里走去。

“陈教授,你别去!

万一有危险怎么办?”

苏晚拉住他的胳膊,脸色发白。

“没事,我很快就回来。”

陈砚轻轻推开苏晚的手,“你在这里别动,把相机拿好,万一有什么情况,就赶紧往镇上跑。”

说完,陈砚就走进了树林。

树林里很暗
相关推荐:

止水之瞳:木叶阴影中的光宇智波止水推荐完结小说_免费阅读止水之瞳:木叶阴影中的光(宇智波止水)
止水之瞳:木叶阴影中的光(宇智波止水)完结小说_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止水之瞳:木叶阴影中的光宇智波止水
大明破儒:从造肥皂开始封圣沈渊沈墨免费小说大全_热门免费小说大明破儒:从造肥皂开始封圣(沈渊沈墨)
大明破儒:从造肥皂开始封圣沈渊沈墨全本免费在线阅读_沈渊沈墨全文阅读
大明破儒:从造肥皂开始封圣沈渊沈墨热门免费小说_免费小说免费阅读大明破儒:从造肥皂开始封圣沈渊沈墨
《万古逆天道》秦夜秦虎已完结小说_万古逆天道(秦夜秦虎)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
万古逆天道秦夜秦虎热门完结小说_最热门小说万古逆天道秦夜秦虎
秦夜秦虎《万古逆天道》_《万古逆天道》最新章节在线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