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槐树下的暖光章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腊月二十七的傍晚,林晓燕家的厨房飘着面粉的白汽,玻璃窗上凝着薄薄一层雾。

王秀兰把发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,手掌按下去时发出柔软的回弹声,“燕儿,过来帮妈揉面,力道要匀,跟你在厂里捋棉纱一个劲儿。”

晓燕挽起袖子,指尖刚碰到温热的面团,就被母亲往手里塞了勺白糖,“揉进去,甜滋滋的,建军第一次上门,得让他尝咱家最实在的味道。”

弟弟晓强凑过来,手里攥着个洗干净的红枣,非要往面团里摁,“姐,我要包个‘枣饽饽’,让陈大哥知道我会干活儿!”

父亲林师傅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,正用开水烫着笸箩里的虾仁,听见这话笑出声:“你小子是想让人家夸你,才不是帮衬。”

晓强红了脸,把红枣往面团里一摁,撒腿跑到门口望风:“我看看陈大哥来了没!”

厨房里的笑声裹着水汽飘到院里,晓燕揉着面团,手腕酸了就换母亲接手。

王秀兰揉面的动作又快又稳,面团在她手里转着圈,渐渐变得光滑透亮。

“你爸昨天去菜场,特意跟卖鱼的师傅订了条活鲫鱼,说要熬个奶白汤,建军是北方人,说不定爱喝这个。”

她一边说,一边从橱柜里拿出个小罐子,挖了勺猪油拌进馅料里,“猪油拌馅香,你小时候就爱抢着吃。”

晓燕看着母亲眼角的细纹,心里暖烘烘的——家里的每一点心思,都藏在这些细碎的准备里。

没过多久,晓强在门口喊:“陈大哥来了!”

晓燕手忙脚乱地擦干净手,刚走到堂屋,就看见陈建军站在门口,手里拎着两个布包,肩膀上落了点雪。

他穿着件新洗的蓝布外套,头发梳得整整齐齐,看见晓燕就笑:“阿姨说不用带东西,我还是买了点苹果和点心,给晓强的。”

说着就把一包水果糖塞到晓强手里,晓强咧着嘴接了,拉着他的胳膊往屋里带:“陈大哥,我给你看我的奖状!”

林师傅起身让他坐,王秀兰端来杯热水,“外面冷吧?

快暖暖手。”

陈建军接过杯子,指尖碰到杯壁的温度,连忙说:“不冷,骑车快,一会儿就到了。”

他目光扫过桌上的面团和馅料,起身要帮忙:“阿姨,我来擀皮吧,我妈教过我。”

王秀兰笑着把擀面杖递给他,“那正好,晓燕擀皮总厚薄不均,你帮衬着点。”

晓燕和陈建军并排站在案板前,他擀皮的动作很熟练,擀面杖转一圈,一张圆圆的饺子皮就落在笸箩里,边缘还带着均匀的花纹。

“你怎么什么都会?”

晓燕小声问,手里捏着饺子,总忍不住往他那边看。

陈建军抬头冲她笑,眼底映着厨房的灯光:“我妈工作忙,小时候就跟着她学做饭,擀皮算简单的。”

他顿了顿,又说:“以后你要是累了,我来擀皮,你包馅,咱们分工。”

晓燕脸一红,捏饺子的手紧了紧,把一颗红枣悄悄包进饺子里——母亲说,谁吃到带红枣的饺子,来年就有好福气。

晚饭时,鲫鱼汤冒着奶白的热气,饺子在盘子里摆得整整齐齐。

晓强抢着给陈建军夹饺子,“陈大哥,你尝尝这个,里面有红枣!”

陈建军咬了一口,红枣的甜香在嘴里散开,他笑着说:“真甜,谢谢晓强。”

王秀兰看着这一幕,给陈建军盛了碗鱼汤:“多喝点汤,暖暖身子。”

林师傅则跟陈建军聊起厂里的事,从细纱车间的机器维护,到年底的先进评比,两人越聊越投缘,林师傅偶尔还会拍着他的肩膀,眼里满是认可。

饭后送陈建军出门时,雪己经停了。

巷口的老槐树光秃秃的枝桠上积着雪,月光洒下来,把雪地照得亮晶晶的。

陈建军从口袋里掏出个红绳系着的平安扣,青绿色的玉坠在月光下透着温润的光。

“我妈去庙里求的,说戴着保平安。”

他轻轻拉起晓燕的手,把平安扣系在她手腕上,指尖碰到她的皮肤,带着点微凉的温度,却让晓燕的心跳快了半拍。

“以后每天我都送你上班,下班也来接你。”

陈建军望着她的眼睛,声音很轻,却很坚定。

晓燕点点头,手腕上的平安扣贴着皮肤,暖乎乎的。

远处传来邻居家的收音机在唱《洪湖水浪打浪》,风里带着饺子的香气和年味儿的甜,她望着陈建军的侧脸,突然觉得,这冬天的夜晚一点都不冷——有家人在,有他在,这样的日子,就像碗里的鱼汤,鲜得让人心里发暖,又像腕上的平安扣,踏实得让人满心欢喜。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