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厨房里的 “爆炸” 惊魂周五傍晚我刚下班,
还没掏出钥匙就听见家里传来 “砰” 的一声闷响,紧接着是妈妈的尖叫:“苏晓!
你又在搞什么鬼!”我慌忙开门,一股焦糊味扑面而来。客厅地板上散落着电线和塑料碎片,
妹妹苏晓蹲在茶几旁,头发上沾着几缕黑色残渣,脸上还挂着两道油污,
手里举着个歪歪扭扭的金属架子,像只刚偷完油的小猫。“姐,你回来啦!” 她眼睛一亮,
完全没察觉妈妈攥着围裙的手都在抖,“我在测试自制的‘节能燃气灶’,
刚才只是燃气压力没调好,小问题!”我往厨房瞥了眼,灶台上的铁锅黑了半边,
锅底还破了个小洞,旁边放着半瓶拆了标签的液化气罐 —— 那是爸爸昨天刚换的新罐。
“苏晓,你知不知道这有多危险?上次你改吹风机,
差点把家里电闸弄跳闸;上上次你拆洗衣机,零件到现在还少三个!
”妈妈气得拍了下桌子:“今天必须把你那堆‘破烂’扔了!你才 16 岁,
好好准备高考不行吗?整天捣鼓这些有的没的,将来怎么办?”苏晓噘着嘴,
把金属架子往身后藏:“这不是破烂,这是我的‘环保燃气灶 2.0’,
能省 30% 的燃气,还能过滤废气。等我调试好,说不定能申请专利呢!”正吵着,
爸爸拎着菜回来,一看这阵仗就笑了:“行了行了,晓晓下次注意安全,灶我明天再买新的。
” 他冲我使了个眼色,小声说,“你忘啦?她小时候拆了芭比娃娃,都能改成会走的闹钟,
随她折腾吧。”我看着妹妹偷偷把 “燃气灶” 搬回房间,门没关严,
能看见里面堆满了电路板、螺丝和各种瓶瓶罐罐,墙上还贴着写满公式的便利贴。得,
看来这 “天才科学家” 的乌龙,还得继续上演。
2 拆坏的芭比与会走的闹钟说起妹妹的 “天才初显”,得从她 8 岁那年说起。
那天是苏晓的生日,妈妈给她买了个会唱歌的芭比娃娃,她高兴得抱着玩了一下午。
可到了晚上,我们就发现芭比娃娃被拆得七零八落,脑袋和胳膊散在沙发上,
肚子里的电池和线路板被掏了出来。妈妈当时差点哭了:“这可是你最喜欢的娃娃啊!
你怎么给拆了?”苏晓却举着一块小电路板,跑到爸爸面前:“爸爸,
我想把这个装到闹钟里,让闹钟会走路,这样早上就不会赖床了!”爸爸是个电工,
平时就喜欢捣鼓电器,一听这话来了兴趣,找了个旧闹钟,陪着苏晓一起琢磨。
两人蹲在地上,焊锡枪烫了苏晓的手指,她也没哭,只是吹了吹,继续拧螺丝。三天后,
苏晓真的做出了 “会走的闹钟”—— 闹钟下面装了四个小轮子,到了设定时间,
不仅会响,还会沿着桌子慢慢走,要是没人关,就会 “啪嗒” 一声掉在地上,
继续响个不停。我至今记得,那天早上爸爸被掉在地上的闹钟吵醒,
顶着一头乱发哭笑不得:“苏晓,你这发明,是想让我提前退休啊?”从那以后,
苏晓就成了家里的 “破坏王”。我的复读机被她改成了收音机,
妈妈的缝纫机被她加了个 “自动穿线器”虽然只成功过一次,就连爸爸的工具箱,
都被她翻得底朝天,零件摆得满屋子都是。小学毕业时,苏晓直接跳级去了初中,
老师找爸妈谈话,说这孩子 “思维太跳脱,上课总在本子上画奇怪的图”。可每次考试,
苏晓的数学和物理都是年级第一,爸妈也只好任由她 “自由发展”。现在想想,
那些被拆坏的玩具和电器,
其实都是她用完 “科学家” 的第一步 —— 虽然当时我总因为她弄坏我的东西,
跟她吵架。3 初中实验室的 “不速之客”苏晓上初中时,最喜欢去的地方不是操场,
而是学校的实验室。那时候她才 12 岁,比同班同学小两岁,却比谁都懂实验器材。
有次生物老师让大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,苏晓嫌显微镜倍数不够,竟然自己带了镜片,
把显微镜拆了重装,调出的图像比老师的还清晰。生物老师又惊又喜,
把她推荐给了学校的科技辅导员张老师。张老师一开始还不信,直到苏晓用实验室的旧零件,
做了个 “自动浇水装置”—— 用塑料瓶、棉线和定时器,能定时给花盆浇水,
还能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水量。张老师当即决定,让苏晓参加市里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。
可苏晓的想法却让大家吃了一惊:她想做一个 “小型家用净水装置”,
因为奶奶老家在农村,喝水要去很远的井里挑,而且水有时候会有泥沙。为了这个项目,
苏晓每天放学就往实验室跑,
周末还拉着我去废品站捡零件 —— 旧的塑料桶、水管、过滤棉,
还有爸爸帮她找的活性炭。有次她在实验室熬到晚上八点,妈妈让我去接她,
推开门就看见她蹲在地上,衣服上沾着泥用来测试污水过滤效果,手里拿着量筒,
嘴里念念有词:“再加点活性炭,过滤速度能快 10%……”比赛那天,
苏晓的装置虽然看起来简陋,却真的把浑浊的泥水过滤成了清澈的水。
评委问她:“你为什么想做这个?”苏晓眨着眼睛说:“我奶奶喝不上干净的水,
我想让她在家就能喝到干净的水,也想让其他农村的爷爷奶奶都能喝到。”最后,
苏晓得了一等奖,还拿到了一笔奖金。她把奖金全部给了奶奶,说:“奶奶,
等我再改进一下,就给您装在家里。”奶奶抱着她,笑得眼泪都出来了:“我的晓晓,
真是个有心的孩子。”可谁也没想到,这个小小的净水装置,
后来会成为苏晓更重要项目的起点。
4 高中跳级后的 “孤独”苏晓 14 岁就跳级上了高中,成了全校最小的学生。
刚开始,同学们都觉得她是 “小怪物”—— 上课不听讲,
却总能答对最难的题;下课不跟大家一起玩,总在座位上画图纸;吃饭时也抱着笔记本电脑,
屏幕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公式。有次班里组织春游,大家都在拍照、吃零食,
苏晓却带了个便携式显微镜,蹲在路边观察树叶上的虫子,还跟我说:“姐,
你看这虫子的脚,上面有绒毛,能粘在树叶上,我能不能模仿这个做个爬墙机器人?
”我当时无奈地说:“苏晓,你能不能跟同学玩一会儿?别总想着发明。”苏晓低下头,
小声说:“他们觉得我奇怪,不跟我玩。”我心里一酸。其实苏晓不是不想交朋友,
只是她的世界里,有太多别人不懂的东西。有次她跟同桌分享自己的净水装置改进想法,
同桌却笑着说:“苏晓,你整天搞这些,不累吗?不如跟我们一起追剧。”苏晓没说话,
只是把图纸收了起来。那段时间,苏晓变得有点沉默,回家后也不怎么捣鼓零件了,
只是坐在书桌前发呆。妈妈担心她,跟她谈心:“晓晓,要是觉得高中太累,
咱们就降回初中,慢慢来。”苏晓却摇头:“妈,我不想降级,我想快点学更多知识,
把净水装置改进得更好。”后来,张老师从初中跟着她到高中的科技辅导员知道了,
给苏晓找了个 “同伴”—— 市里科技馆的李工程师,李工程师也是学环保工程的,
跟苏晓很聊得来。每次周末,苏晓就去科技馆找李工程师,两人一起讨论净水技术,
李工程师还会给她推荐专业书籍。慢慢地,苏晓又变回了那个爱笑、爱捣鼓的小姑娘,
只是脸上多了几分坚定。有天她跟我说:“姐,我想考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,
以后专门做净水技术,让更多人喝到干净的水。”我摸了摸她的头:“姐相信你,
一定能做到。”5 高考前的 “紧急实验”苏晓 16 在参加高考时,
所有人都捏了把汗 —— 虽然她成绩好,但毕竟比别人小两岁,而且高考前一个月,
她还在忙着做实验。那时候,苏晓的 “小型净水装置” 已经改进到了第三代,
她想在高考前测试一次 “高浓度污水过滤”,
用的是爸爸从工厂找来的少量工业废水经过稀释,确保安全。
可实验那天出了意外:过滤棉突然堵塞,废水流了出来,弄脏了实验室的地板,
还差点溅到旁边的电脑上。苏晓当时就慌了,蹲在地上哭:“怎么办?我怎么这么没用,
连个过滤棉都弄不好……”我刚好去实验室找她,看到她哭的样子,心里也不好受。
其实我知道,她最近压力很大,一边要复习高考,一边要改进实验,每天只睡四个小时。
我蹲下来,帮她擦眼泪:“晓晓,没事的,咱们一起想办法。过滤棉堵塞,
是不是因为孔径太小了?咱们换个大一点的试试?”苏晓抬起头,
眼睛红红的:“可是换大的,过滤效果就不好了……”“那能不能分层过滤?
先用大孔径的过滤棉除杂质,再用小孔径的过滤精细颗粒,最后用活性炭吸附有害物质。
” 我随口说的一句话,却让苏晓眼前一亮。她立刻站起来,翻出图纸:“对!分层过滤!
我怎么没想到!姐,你太聪明了!”那天晚上,我们俩在实验室忙到凌晨,爸爸也来帮忙,
帮她切割塑料桶,做分层过滤的支架。妈妈则送来热粥,在旁边看着我们,眼里满是心疼。
凌晨三点,实验终于成功了:稀释后的工业废水,经过分层过滤,变得清澈透明,
检测结果显示,有害物质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。苏晓看着检测报告,
笑得像个孩子:“成功了!姐,我们成功了!”高考那天,苏晓状态很好,
考完出来跟我说:“姐,我觉得考得不错,等我上了大学,就能继续研究净水技术了!
”果然,两个月后,苏晓收到了名牌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录取通知书,
成为了那届最小的新生。6 大学实验室的 “新挑战”苏晓上大学后,
终于找到了 “同类”—— 实验室里的师兄师姐和老师,都很欣赏她的才华,
愿意跟她一起讨论项目。她的导师王教授,是国内知名的环保专家,
第一次见苏晓就说:“这孩子有灵气,肯钻研,将来肯定有出息。
”王教授给苏晓安排了一个 “可降解滤膜” 的研究项目,
因为现在的净水滤膜大多不可降解,会造成二次污染,
苏晓的任务就是研发一种能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滤膜材料。可这个项目比苏晓想象的难多了。
一开始,她用玉米淀粉做原料,做出的滤膜虽然能降解,却很容易破,
根本无法过滤污水;后来她加入了纤维素,滤膜的强度提高了,可降解速度又变慢了。
那段时间,苏晓经常在实验室待到凌晨,有时候甚至直接睡在实验室的沙发上。
有次我去学校看她,发现她的黑眼圈很重,脸色也不好,桌子上放着好几盒泡面。“晓晓,
你不能这么拼命,身体会垮的。” 我把带来的排骨汤递给她。苏晓接过汤,喝了一口,
说:“姐,我没事。王教授说,这个项目要是成功了,能减少很多白色污染,对环境特别好。
我想快点做出来。”我知道劝不动她,只好帮她整理实验数据,提醒她按时吃饭。
有次我在她的笔记本上看到一句话:“奶奶说,干净的水是生命之源,
我要让每一滴水都清澈。”后来,苏晓在图书馆查资料时,
看到一篇关于 “海藻纤维” 的论文,灵感突然来了:海藻纤维既能降解,强度又高,
要是和玉米淀粉混合,说不定能做出理想的滤膜。她立刻去实验室尝试,经过十几次失败,
终于做出了 “海藻淀粉复合滤膜”—— 强度足够,过滤效果好,
而且在自然环境中三个月就能完全降解。王教授看到实验结果,激动地说:“苏晓,
你解决了一个大难题!这个项目,咱们可以申请专利,还能和企业合作,批量生产!